“作品多、门类全,演员们十分投入,眼神、动作、表情都十分到位,与往届相比有质的提升,表演节目也与课本知识结合得更紧密了。”这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贵港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评委老师黄新兰对贵港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点评。
国庆节前夕,为期4天的贵港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市区举行,来自全市71支队伍共1000多名师生同台竞技。展演分舞蹈、器乐、朗诵、戏剧和声乐等,展演规模和覆盖面为历届之最。
本土文化开出绚丽之花
“哟嘿,哟哟嘿,幸福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9月14日,覃塘区实验小学33名学生身穿壮族传统服饰,手拿簸箕,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演绎壮族人民育秧、收割、晾晒稻谷、采收莲蓬、莲藕的日常生产、劳动场景,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覃塘区作为壮族群众聚居地,稻作文化发达,是我市水稻生产大县(区),覃塘莲藕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黄秋云是覃塘区三里镇九岸村人,现任覃塘区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在她的记忆中,每年农忙时节,金黄的稻田、湛蓝的天空、劳作的农民、微漾的荷田和远处悠闲吃草的水牛是她年少时最美好的回忆,也成了她编排舞蹈《勤劳的壮乡娃》的灵感来源。
选曲、改编、舞蹈教学……暑假期间,黄秋云与教师刘颖、陈麒紧锣密鼓地创作、组织学生排练,舞蹈室面积有限,学生们便到足球场练习;由于天气炎热,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但没有一个孩子叫苦喊累。经过反复练习、编排,舞台上,孩子们感染力十足的表演获得观众和评委的肯定,荣获舞蹈类三等奖。
贵港客家山歌是我市民谣之一,运用《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关语”“谐音”等进行创作,内容从生活琐事、爱情故事到家乡变化,贴近生活、紧跟时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14年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次偶然的机会,港南区木松岭学校教师余丽了解到该区客家山歌有深厚群众基础,逐渐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今年5月,接到展演安排的她很快想到客家山歌,并获杨联伟、庞伟康授权,与教师胡文芯共同改编《幸福的家乡》为《幸福客家娃》。经过师生的创作,该作品荣获声乐类二等奖。
农历十月十六是瑶族群众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瑶族盘王节。2023年11月,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梁妮到平南县国安瑶族乡参加盘王节,精美的花纹、绚丽的色彩,瑶族刺绣深深地吸引了她目光,她心想:“如果把瑶族刺绣和舞蹈表演结合起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经过实地采风、多次改编后,民族舞蹈《锦绣》最终荣获舞蹈类一等奖。
“小演员”也很专业
今年7月每天下午,贵港市达开高中学生梁雄俊会准时来到琴室,调好琴桌高度,开始练习参演曲目《秦风·无衣》,同他一起练习的还有另外34名演员,他们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同完成这首曲目的演奏。
梁雄俊告诉记者,他学习古琴已有半年多,为了保证演出顺利进行,他每天都要练习4个小时,即使弹到手疼、抽筋,休息几分钟后会继续练。“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市级舞台,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全力以赴。”梁雄俊说。
港南区木松岭学校的参演学生遇到了一个难题——学习客家话。因歌词长、音调变换频繁、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同一句话,不同学生咬字不准就会讲出不同的版本。为了保证发音的整齐度,余丽找来两名讲客家话的教师,一字一句教学生们如何发音、咬字。
作为领唱,学生邓心怡努力克服语言困难,将老师讲的客家话录下来,回家跟着录音反复练习。半个月后,她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还能帮助同学们矫正发音,成为老师的小帮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邓心怡与同学们如愿站上了贵港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用清澈的童声演绎《幸福客家娃》。
旋转、跳跃、侧空翻,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舞蹈室内,陈允可和同学们在排练舞蹈《锦绣》,在登上展演舞台前,她们已经练习了一年多。指导老师梁妮介绍,演员均为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许多学生都是学校舞蹈社的成员,陈允可也是其中之一。表演中,她出色地完成了侧空翻、转圈等高难度舞蹈动作,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除了梁雄俊、邓心怡、陈允可,华南高级中学学生杨雪、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学生莫格媚、覃塘区实验小学学生韦程宁等1000多名演员也为本次展演做了充分准备。凭借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刻苦练习,克服困难,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积极向上、青春飞扬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成为美育浸润行动的受益者
2023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通过打造艺术活力课堂、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方式,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实现价值塑造、丰富精神生活、完善人生品格、涵养文明言行、推动社会和谐。
去年9月,2023年贵港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巡回演出在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开演,唱念做打、飞腾翻舞、檀板笙歌,绕梁不绝,一开场,学生们就被台上精彩的戏剧吸引住了。学生梁馨悦主动跟指导老师逐字逐句学习唱戏、反复练习走步、眼神和动作。经过半个月的练习,梁馨悦凭借出众的嗓音和精彩的表演担任戏曲《红豆绽芳菲》主唱,和同学们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荣获戏剧类一等奖。
覃塘区实验小学将劳动实践与美育教学融合起来,舞蹈《勤劳的壮乡娃》便是学校劳动教育与美育教学相融合的成功案例。“我们把壮乡人民生产劳动的场景与舞蹈结合起来,既能传承壮族人民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优秀品德,也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覃塘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黄海英说。
同样在美育浸润行动中受益的还有市达开高中的学生们。该校参演的器乐类节目《秦风·无衣》摘自《诗经》,是高中语文必修课内容之一,特邀广西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钱薇,把古诗词编成曲子,将课本知识与音乐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练习曲子,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感情,提升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
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积极推进美育教学,通过开设醒狮社、舞蹈社、音乐社等校园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办公室副主任文斌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一次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市教育局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具有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