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守护珍稀鱼类 共建生态家园——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探访

2024-09-1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樊奥星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的上游河段,其沿线生态环境丰富多样,鱼类资源丰富,拥有珍稀、特有鱼类超过75种,约占珠江流域总数的40%,被称为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天然种质基因库。然而,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遇诸多挑战,珍稀鱼类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

为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顺势而生。该中心致力于开展珍稀、濒危及特有鱼类的繁殖、保育、救护、监测和研究工作,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鱼类保护体系,全力守护流域珍稀鱼类及生物多样性。

近日,记者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木江副坝放眼望去,一条约5400米长的仿自然生态鱼道在葱郁的乔木和繁茂的花草中蜿蜒而过,宛如一条蓝色飘带绵延铺展。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就建在鱼道旁。珍稀、濒危鱼类在该中心的户外养殖池、珍稀鱼类繁育救护基地车间得到精心呵护与全方位的保障。

珍稀鱼类繁育救护基地车间是该中心的核心区域之一。车间里整齐地排列着大小不一的鱼类培育缸,各种珍稀、濒危鱼类在此生活、繁殖。技术人员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鱼类的生态习性和繁殖规律,制定出针对性的繁育和救护方案。

“今年初,我们成功救护两条鳤鱼,鳤鱼仅在桂平市至来宾市这段流域出现。” 该中心技术员董升辉介绍道,鳤鱼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是一种指示性物种,其出现意味着该流域的生物资源量达到较好的程度。目前,该中心正开展鳤鱼人工繁育研究,包括繁殖生物学、生态习性和饲料配方等,为鳤鱼种群的恢复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自2023年3月成立以来,先后与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州珠江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掌握珍稀鱼类的全人工繁育技术,攻克了亲鱼驯养难、催产繁殖难、幼苗培育难等关键技术难点,实现了珍稀鱼类的规模化繁育。

目前,该中心已成功突破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唐鱼、珠江水系特有鱼类长鳍光唇鱼和易危鱼类长臀鮠以及濒危鱼类唇鲮等多种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并成功收集驯化斑鳠、乌原鲤、长臀鮠、卷口鱼、瓣结鱼等珍稀、濒危鱼类野生亲本约7300 尾,同时开展繁育研究工作。

研究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该中心是全国首个由政府搭建、企业参与、梯级运营、流域管理的水生态保护机构。其建设资金被纳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预算,运行费用由红水河10个梯级电站及长洲水利枢纽业主共同分担,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根据各电站和水利枢纽的装机容量制定分担比例方案,并协调各电站及水利枢纽业主落实运行费用。该中心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在国内具有首创性,开创了我国流域协同保护珍稀鱼类的先河。

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科普教育展示厅、细胞实验室、标本库及基因库等软硬件设施相继得到完善。其中,今年初建成了红水河流域鱼类标本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标本采集覆盖范围最广的鱼类标本库,馆藏标本270种。

“修建这个标本库具有重要的科研、教育和保护意义。我们采用专业的解剖、固定、防腐等技术,尽可能保存鱼类的形态特征。”董升辉介绍道,“每一个标本都经过细致处理,确保其外观、颜色等尽可能接近鱼类的自然状态,方便科研人员和参观者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红水河鱼类的生态特征等信息,为红水河的水生态保护和鱼类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公众而言,标本库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场所,可以直观地了解红水河的鱼类多样性,增强水生态保护意识。

该中心完成了一系列的珍稀鱼类调查和研究工作,初步完成《西江珍稀鱼类图鉴》编制;完成红水河流域 2023 年水生态监测的蓝皮书;成功申请了“一种受水工程影响下的河流水生态补偿方法”专利;成功授权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长鳍光唇鱼孵化装置”“一种洞穴鱼类捕捞网具拼接组件及捕捞网具”以及一项发明专利“一种长鳍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中心不仅是珍稀鱼类的庇护所,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份承诺和责任。“珍稀鱼类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肩负起保护珍稀鱼类的重任,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同时,积极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珍稀鱼类不再稀有。”董升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