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港北区新华路小学副校长、港北区艺术教研员梁丹一直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节文艺会演忙碌。“这是国家设立教师节40周年,整台节目从构思到排练,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我的假期真是‘假’的。”近日梁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侃了一通。
梁丹从事艺术教育32年,凭借多年努力荣获贵港市名师、名教研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被聘为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义务教育美育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是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港北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她将专业特长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结合起来,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专注艺术教育,树起业内标杆。梁丹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在专业教学和各种比赛中获奖56次,指导教师和学生参赛获奖86次,32篇学术论文获得各级奖励,经常指导大型文艺表演节目的排演。所主导构建的“图音三部曲”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创造力,获港北区中小学校推广。她创新城乡艺术教育联盟“1+1+X”模式,通过区域教研,推动乡村艺术教师成长,促进区域艺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她也成为港北区艺术教育领域的标杆。
2021年8月,梁丹当选为港北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当年9月又当选为贵港市第六届人大代表。自此,她结合自身职业,为艺术教育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港北区迅速启动“戏曲进校园”工作。梁丹发现,戏曲进校园存在3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专业戏曲老师指导,外聘专业老师的教学质量极不稳定。二是缺乏长效机制,戏曲参与人数有限,缺乏持续动力。三是艺术教育意识不足,较多的中小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机构对艺术教育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为此,在港北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梁丹提出《关于把“戏曲进校园”工作做得更好的建议》,提出打造一支熟悉戏曲的师资队伍,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将戏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娱乐,让“戏曲进校园”进一步落到实处,让青少年一代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这一建议获得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今年以来,港北区文体旅局联合教育部门组织本地戏曲专家,集中培训各校戏曲授课老师,推动形成“培训好老师、老师培养戏曲苗子、戏曲苗子带动校内同学”的校园戏曲浓厚氛围;聘请本地戏曲专家到中小学指导戏曲节目排演,争取落实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戏曲团队,每年开展戏曲展演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常态化推广普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
目前,港北区各中小学每月开设一节戏曲欣赏课,将戏曲知识融入音乐课堂。该区还依托网络、新媒体剧场及在线艺术教育等平台,推进戏曲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将优质戏曲资源送到学校;鼓励各中小学发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传播优势,开发戏曲教育资源,创新学校戏曲教育教学方式,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