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这个暑假,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非学科类的培训班在我市开展得相当火热。参加培训的学生认为课程好玩、有趣,还很有用;家长尊重孩子,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业内专家给出理性选择的建议;市“双减办”工作人员温馨提示广大家长仔细甄别培训机构是否合规,并给出了甄别窍门。
假期非学科类培训班属美育范畴。新时代美育已成为国家重要文化国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将美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教育部发布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97.7%的高中落实艺术类必修课程要求。我们不难看到,在课程之外,老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建立课余美育兴趣活动小组,培养、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深化、延伸课内学习。因此,校外假期培训班,就是学校美育在校外的延伸,众多培训班就是一个校外美育大课堂。
暑假美育大课堂,想说爱你很容易。
首先,暑假美育大课堂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对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暑假相对比较充裕的时间里,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非遗手工,或软硬书法,或各类歌舞,或健身运动,或强国科技,不断感受美好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表现和创造,个人的爱好、专长也得到了培养、提高和发展。参加主持培训的普通话发音更标准了,学习写作的故事情节描述得更生动了,学习机器人编程的感觉机器人和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学生在兴趣点上都有收获。很多学生兴趣广泛,假期参加多种培训班,有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管理趋于规范,成为家长买单的“定心丸”。2022年12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育人、坚持部门协同、制定设置标准、明确底线要求、全面对标整改、严格准入流程、发布清单目录、明确准入程序、规范日常运营、加强收费管理、规范培训内容等。《意见》发布后,多部门联名公布部分整治案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严格管理成为日常,行业自律趋向自觉,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即使不排除还有小部分培训机构有违规操作,但合规已成为“主流”,成为了家长大力支持孩子报读培训班的“定心丸”。
家长从尊重孩子出发,支持孩子上培训班,不给孩子造成压力。反之,如果仅以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为出发点,硬把孩子送进“爸妈认为很好”的培训班里,那么这个最朴素的愿望便变了质。我们希望,暑假校外培训能用美育浸润青少年之心,启迪青少年志趣,让广大青少年与美育同行,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