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近年来,我市法院充分发挥良法善治功能作用,将能动履职贯穿司法审判工作始终,着力打造“市场有序、法院有为、企业受益”的优质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结涉企纠纷案件2.12万件,解决商业纠纷用时从2019年的201天缩减至79天,执结涉企案件1.13万余件,执行到位金额26.35亿元。
快解纷 赋能发展动力
2023年8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部署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要立足审判执行工作实际,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切入点,持续发力建设“格局一体化、平台多元化、调解专业化”多元解纷和诉源治理体系,推动“诉前重防控、诉中提效率、诉后讲能动”全链条发力。
我市法院先后构建“法院+工会+人社+N”劳动争议多元解纷机制,搭建劳动争议多元解纷平台。去年6月以来,两级法院立一审劳动争议案件570件,同比下降31.74%;通过搭建“法院+金融”多元解纷机制,与市银保监局完成“总对总”诉调对接工作,全市法院受理各类金融纠纷案件2402件,同比下降32.85%。
我市法院聚焦高效解纷,激发“好快多省”新活力,重构并压实立案、开庭、判决等“立、审、执”各阶段共45个节点用时责任,设立一审涉企案件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执行程序等目标审限。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受理涉企诉前调解案件8832件,解决商业纠纷用时缩减至79天,同比下降30天,被列为第一批广西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典型经验。
提质效 激发创新活力
我市法院将“依法安商、便捷暖商、平等护商、善执惠商”的工作理念融入执法办案实践中,积极探索未利用工业用地的分割处置模式,通过府院联动将尚未使用的135亩土地分割拍卖,推动500多万元的涉企案件资产变现。同时,探索以“流拍价格”售卖给线下第三人的资产处置方式,解决涉企案件被执行财产流拍且又能以物抵债的难题。此外,还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推出“法拍贷”业务,解决涉企案件中竞买人对网拍房有意购买而资金不足的问题,2023年以来累计成交房产19套,成交金额1691.12万元。
我市法院聚焦知识产权审判保护,以创建“荷城知盾”司法品牌为抓手,对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实现快立、快审、快结,推动构建贵港市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近3年来,全市法院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724件,案件平均审理用时38.66天,调撤率达45.65%;经特邀调解员调解并以调解方式、撤诉方式结案522件,调撤率达50.2%。
我市法院完善“互联网+诉讼服务”体系,开展涉诉企业跨域立案、电子送达、远程开庭等智能化服务,定期召开债权人网络会议,有效降低债权人和破产企业的决策成本,全程推进网络司法拍卖,增强服务保障的靶向性,大幅度缩减破产案件办案用时。2023年以来,我市法院办理破产案件2件,审理平均用时仅51天。
强服务 增强工作能力
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判后答疑工作的意见等措施,推动我市法院持续开展涉企案件判后答疑。同时,与市工商联建立联席会商、沟通联络机制,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走访活动,采取座谈、走访、判后回访等方式,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办理意见,以能动履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2023年以来,我市法院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130场,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法治意识。
我市法院还灵活运用“一督促六预告”措施,在案件立案执行阶段向当事人发出《督促履行通知书》,提醒、催促债务人主动履行义务,向被执行人发送预纳入失信、预限制消费、预罚款、预拘留决定书和涉嫌拒执犯罪预告书,提醒被执行人及时主动履行义务。2023年以来,全市共发出“一督促六预告”通知书1520份,促成被执行人履行金额7362万元。
“我们连续开展‘服判息诉攻坚年’‘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年’‘品牌塑造年’三个年活动,激活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池春水’,持续擦亮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名片’。”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唐波说道。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没有止境,我市法院坚持把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发展大局的结合点、着力点,更加精准、高效、规范对接市场主体需求,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步伐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