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敏是3年前我教的学生,独生女,家境很好,被家里人视为“公主”。我刚接手班级时,就有同学和我说,晓敏从不服老师管教。
开学第一周,我布置写周记,晓敏未完成就交本子,叫她拿回去补写。谁知,她怒气冲冲,一手把本子撕掉。
往后几个月,晓敏对待学习仍然我行我素。
元旦前夕,学校举行朗诵比赛,要求每班选一名学生参赛。我让每个同学试着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我发现晓敏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朗读有感情,打算让她代表班级参赛。
“她平时都不听老师的话。”
“就她的学习态度,不能让她代表我们班参加比赛。”
“这么重要的比赛,她肯定不行的。”
……
不出我所料,班上同学纷纷反对。晓敏满脸通红,头低垂着。
“我们给晓敏一次机会,好不好?”我诚恳地对同学们说。
在我的坚持下,晓敏代表班级参赛,并获得她上学4年以来第一张奖状。晓敏对我的善意也由此开始,在校园,哪怕是绕路,也要过来和我打招呼、问好。
期末,我去晓敏家家访,远远地,就听到她读书的声音。走进家门,她妈妈告诉我,自从那次朗诵比赛获奖后,晓敏在学习上的转变非常大,以前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现在竟然每天都自觉读书写作业了。
闲谈中,她妈妈说起一件趣事。朗诵比赛前夜,已经是9点多,晓敏发现有个字无法确定读音,问遍全家人都不懂。她立刻要求爸爸到街上买字典。从家里到街上少说也有四五公里,但看到女儿如此用功,爸爸便开车上街买字典去了。
“多谢老师,是您给了她机会,让她在学习上有这么大的转变。”
“是你们家长的重视,如果你们那晚不给她买字典,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进步了。”我笑着对晓敏妈妈说道。
我深有感触,孩子的成长成才固然需要有力的监管约束,但也需要家长与老师的重视、鼓励。
离开时,晓敏交给我一个作业本。回到学校打开本子一看,里面写的正是开学时被她撕烂的周记,娟秀的字体一下就让我破防了:“做教育,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