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一文读懂胃镜检查

2024-01-26   来源:   作者:   网络编辑:何美凡  

一提到胃镜,许多人就会下意识地拒绝。做胃镜害怕,不做胃又“抗议”……其实,这都是你对胃镜的误会。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胃镜是一根长度1—1.5米、直径约1厘米的软管,管子前端是一个灯泡和高清摄像头。临床中常用的胃镜,是通过口腔及食道,将镜头直接送入胃内,医生可通过摄像头观察食道→胃→十二指肠有没有异常,对里面的情况展开直观观察,并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切除病灶。

同时,胃镜还能对一些疾病,如食管癌、胃癌的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继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因此,胃镜是消化系统相关疾病诊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家有必要消除对胃镜的误解,走出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1:胃镜检查能不做尽量不做

一说到胃痛,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多少年的老胃病了,吃点胃药就行了,而对医生建议的胃镜检查能拖就拖。这种观念大错特错。

除了一些个别典型特异性症状,如胃溃疡的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的饥饿痛有一些特点外,实际上,单从症状很难判断和区别真正的病因。甚至有一些早期胃癌临床表现不典型,和一般胃病的情况相类似。因此,单从消化道症状体征来诊治这些胃病是不准确的。

由此可见,在胃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胃镜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做胃镜,就不要拒绝或拖延。

误区2:可用其他影像学方式替代

临床上经常有人咨询能否用消化道造影或CT等一些影像学的“拍片”方式来代替胃镜呢?答案是否定的。影像学手段是不能完全替代胃镜的。与CT或X线钡餐的造影相比,胃镜能直视食道及胃黏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黏膜浅表的病变,如萎缩、溃疡、出血、血管病变及胆汁反流等。同时,胃镜可对疑似病变的部位进行活检,是黏膜的萎缩、化生、癌前病变甚至是早期胃癌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胃癌的早期表现非常隐秘,最先可能仅有胃黏膜颜色或形态发生了一点变化,目前的CT等影像学技术无法捕捉到如此细小的变化。而胃镜结合肉眼观察与病理学分析,则能够对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给予准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胃镜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误区3:做胃镜首选无痛的

很多人认为,既然做普通胃镜太痛苦,那么就选择无痛胃镜,麻醉过后睡一觉就好了。

事实上,两种胃镜方式各有优劣,要根据个人具体状况来选择。

普通胃镜:

优势: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工作;不需要麻醉,风险相对小;适应人群更广泛。检查完毕后,除了喉咙有些不舒服,大多没什么不适症状。

劣势:过程有些痛苦。一部分人会有严重的恶心和呕吐反射,会干扰医生的观察,甚至造成贲门黏膜撕裂或咽喉部损伤。

无痛胃镜:

优势:不会产生不适感;不会有恶心及剧烈的反应;引起损伤的概率更小,更利于医生的观察和判断。

劣势:因无痛胃镜必须采用麻醉方法,需要更复杂的准备及家属的陪同;麻醉中有一定风险,如过敏、氧饱和度波动、心率异常或血压下降等;检查结束后,有的人会有头晕等表现,待2—4小时药物完全代谢后才会逐渐消失;与普通胃镜相比,无痛胃镜价格更高。

那么,究竟选择做哪种胃镜更好呢?

首先,要因人而异。视个人的耐受程度来决定,如果病人日常生活经常有恶心的感觉,看到胃镜就无比惊恐,甚至难以配合,则选择无痛胃镜会好一些。

其次,要根据其自身的情况选择。如果经麻醉医生评估后,麻醉风险较大,或有麻醉的禁忌,则要选择普通胃镜了。

误区4:胃镜想做就能做

大家普遍认为,只要自己想做胃镜就一定能做,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做胃镜是有禁忌症的,应结合自身状况,听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正确选择。

胃镜检查的并发症和风险主要包括出血、穿孔、感染、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咽喉损伤、下颌关节脱臼等,但常规检查发生几率都非常低,而且可以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谨慎操作尽量避免。

(桂平市人民医院 李坤容 李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