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讯 2023年,我市着力打造数据“一网共享”、交易“一网通办”、服务“一网集成”、监管“一网协同”,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和监管效能,全力打造一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品牌和营商环境。去年,我市共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2393宗,交易金额248.2267亿元,为财政增收节支7.318亿元,增收节支同比增长4.46%。
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创新交易服务方式。去年,我市全面实施招标投标“交易一网通办”,积极推进“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在线签订合同”交易模式常态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造标准化“网上开标直播厅”,通过“网上开标”系统,投标企业投标“零跑腿”,为企业节约往返交通、住宿开支,切实减轻投标负担。去年,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应用“网上开标”不见面交易项目累计437宗,参与投标企业达到3212家(次),交易金额182.3753亿元。
2023年8月25日,我市和湖北麻城市两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完成交易项目评标评审,实现我市首例跨省远程异地评标,标志着远程异地评标从市内“县市间”,到区内“地市间”,再到区外“省市间”的“三级跨越”。我市不断扩大共享评标专家资源范围,打破地域空间物理隔离,破解“熟面孔”“老关系”等难题,提高招标项目评标质效。去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跨地市远程异地评标交易项目92宗,交易金额133.7202亿元。
我市持续深化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改革,推进合同签订向“无纸化、便捷化”转型,实现项目网上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和中标合同,极大地节约招标投标经济成本。去年3月至12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上签订代理合同69单,中标合同29单。
我市创新“双盲评审+分散评标”新模式,招标人使用全区统一的专家抽取系统随机抽取评标专家,抽取专家时不显示专家姓名、手机号等信息;投标文件技术部分采用“暗标”形式加密投标企业名称等信息,评标专家评标时在不知晓投标企业名称等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评审打分,确保公正评标。同时,我市通过在封闭的评标区内设置独立评标室,配备独立的评标电脑、专家行为录像机和语音交流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实行“标室分离”评标,实现评标委员会成员之间物理隔离、互不见面,避免人为干预。
我市印发《关于在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开展提升信用监管助企减负行动的通知》,推行“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监管”模式。市场主体在进场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时必须签订信用承诺书;鼓励有关单位和招标人对信用状况符合要求的市场主体采取容缺受理、简化资格条件审批准入、优先享受减免保证金优惠政策、享受更大额度电子保函担保等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