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常有糖尿病患者询问什么时候运动更好?哪种运动方式更适合糖尿病患者?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的必要性及影响
运动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尤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锻炼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缩小胰岛素释放面积,改善糖耐量。此外,运动后人体内的葡萄糖被快速降解利用,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达到稳定血糖、减少降糖药物使用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有必要坚持长期运动以维持血糖稳定。
二、什么时候运动?运动多长时间效果更好?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快速控制血糖,与餐后状态下的运动相比,空腹状态下的运动可能会导致随后的餐后血糖控制恶化。因此,餐后运动优于空腹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30—90分钟开始运动被认为是加速膳食葡萄糖代谢的最佳选择,能够避免高血糖,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后低血糖的风险。餐后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作用在运动前血糖浓度高的人群中最为明显。
有研究建议,糖尿病患者以有效持续运动时间(如每次持续运动30分钟)进行运动与长时间锻炼(如每次50分钟左右,中途进行休息)能获得同样的运动效果,也就是说每次持续运动30分钟左右,也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血脂稳定,更有利于提高运动的依从性。
三、新型运动方式——高强度间歇运动
研究发现,近年兴起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能快速改善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指标。
高强度间歇运动是一种以较短运动时长、高低强度交替为特点的有氧运动形式。其运动强度范围为最大心率的70%—100%,单次持续时间从30秒至4分钟不等;运动间歇期强度范围可分为静止休息或低强度恢复(≤50%最大心率)两种,持续时间一般与高强度运动时间相同,高低强度交替循环重复一定次数。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可选用不同的运动强度、恢复形式、运动时长来应对。
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运动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与传统指南上推荐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相比,有总运动时间少、患者易坚持、减脂效果更佳等优势。高强度间歇运动对稳定期的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是安全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可预见的慢性病康复发展方向。对有一定心肺机能以及具有活动能力的患者而言,高强度间歇运动是一种理想的运动干预方式,建议同时联合抗阻运动进行,防止肌肉减少。
研究表明,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改善并发症的发展和预后。长期规律运动能增强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休息时和运动后的氧化应激,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长期系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调整机体多系统的功能活动,改善血糖及血脂代谢,增强机体的代谢水平,对由于糖代谢紊乱而导致的心肌病变、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运动可增加热量的消耗,调节神经内分泌激素,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控制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增强纤溶作用,增加神经细胞营养,起到促进生长、增强神经传导功能的作用,从而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有氧运动可以改善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中枢动脉僵硬度,并增加脑血流量,避免神经功能下降。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可以激活肌细胞,降低血糖、血脂相关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葡萄糖耐量,从而有效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来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运动优于空腹运动,建议在餐后30—90分钟开始有效持续的运动,通过规律运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骨骼肌能力和脂肪及蛋白质代谢水平,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贵港市人民医院 梁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