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讯 去年以来,我市稳妥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政策衔接、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常态化实施综合帮扶,进一步提升帮扶精准性和时效性,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去年,覃塘区群众谢某罹患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先后在市人民医院、覃塘区人民医院治疗,共花医疗费用13万多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后,个人仍需负担2万余元。就在谢某一家为治疗费用犯愁时,专职网格员根据医保部门筛选下发的高额医疗费用人员信息名单,及时上门指导谢某申请医疗救助。谢某获得医疗救助金近1.4万元。同时,该区乡村振兴局为谢某家庭落实公益性岗位和雨露计划等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高效精准的救助得益于我市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加快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去年以来,我市实施“党建引领红格善治工程”,使“两类四级”网格管理人员成为医疗救助服务的主力军,积极收集医疗救助线索,更好地推进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精准化、便捷化、高效化,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因病困难对象。截至今年4月30日,我市医保部门通过“双预警”监测筛查出年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在5000元以上的脱贫人员和监测人员共9033人,年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在1万元以上的普通农村群众共5.7439万人。各级网格经数据比对、入户排查核实,确认760人符合申请医疗救助条件。经“一事一议”后,医保部门对符合条件的760人给予医疗救助。
为防范因病致贫返贫,我市持续推进改革,不断优化精准识别机制。制定出台《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监测对象,实施“双预警”动态监测,强化数据精准识别,确保发现一人、跟踪一人、救助一人。加快资源整合,落实大病保险倾斜政策,持续做好参保资助、住院和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救助等工作,积极构建多维度的医疗保障与救助政策体系,持续健全保障兜底机制,保障因病致困群体的生活。对于突发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医保、民政部门联动及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乡镇政府适当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增强他们的自救能力。
平南县丹竹镇团结村二屯57岁的脱贫人员张阿姨患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病长期慢性病,每周要到平南县人民医院做3次透析治疗。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10月27日,其进行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共49次,医疗费用累计11.105467万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后,个人还需负担1.866491万元。平南县医保局通过因病致贫返贫“双预警”监测发现张阿姨的信息后,及时将信息共享到乡镇和乡村振兴、民政部门,经乡镇、村“两委”核实,医保部门在“三重保障”后再次给予张阿姨医疗救助555.49元,民政部门将其认定为农村低保救助对象,给予民政临时救助3700元,丹竹镇政府为其丈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月收入约1300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看病、生活都有了保障。”张阿姨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