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研究——以贵港市木格镇云垌村为例

2023-04-0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冯茜 王秀娟   网络编辑:何美凡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研究——以贵港市木格镇云垌村为例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幼师教育学院   冯茜 王秀娟

一、引言

“乡风”作为农村特有的一种社会风气,是乡村某一特定范围或一定时期内传播人们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主要涉及价值观念、乡村文化、风俗习惯、乡村治理及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是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塑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截止到2023年,有六批共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传统村落保留有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为乡风文明建设起到典范和推动作用。

云垌村古称君子垌,位于贵港市木格镇西南约5公里处,辖云垌、云龙、大垌3个自然村。从清嘉庆到民国年间,云垌村的邓、黎、叶三氏纷纷兴建围屋多达21座,其中邓氏有12座、黎氏7座,叶氏2座。现存围屋19座,保存较完好的为15座,是广西现存最大的围屋群。目前,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均被列为贵港市文物保护单位,云垌村因其保护完好的君子垌客家围屋群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本文通过对国家级传统村落贵港市云垌村的实地调查,系统地研究该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总结现有成效和发现不足,提出可行性优化策略。

二、云垌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

(一)重视围屋保护,满足文化需求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云垌村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君子垌客家围屋群”这一地方文化资源,各方也重视围屋的保护保护工作。首先宗族利用自身的力量,自主宣传,筹措自己进行保护、修缮围屋;其次,政府加大重视和投入力度,将围屋列为贵港市文物保护单位,拨付资金进行修缮和保护;再次,“政(政府)、村(村委会)、民(村民)”积极联动,合力打造“东南俊美,秀韵天成——广西最大客家围屋群”这一地方文化品牌,主动申报获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广西自治区级生态村”,入选贵港市“荷城十大最美乡村”、港南区“三星文明屯”等称号,全面提升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影响力。多方主体对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重视和保护,客观上满足了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当地乡风文明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重视村志编纂,增强村落文化认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村志村史编修是对乡村社会的全面记录与历史书写,是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据调查,《云垌村志》编纂工作从2003年启动,于2020年8月成书出版,历时17年。它也是贵港市第一部村民自发集资撰写的村志。

云垌村编纂村志过程中重点记述云垌村客家先民250多年来开田耕耘、垦荒造林、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的历史,记录先辈如何将一个荒凉的古垌变成有“小香港”“君子乡”之称的鱼米之乡,建起了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该志是云垌村民世代奋斗、兴衰荣辱的历史画卷,能够帮助村民回顾历史、借鉴得失、展望未来,从而帮助村民传承乡土文脉。同时,村民自发集资撰写村志,也有效地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村民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自信心,培育乡村内生性文化创造精神,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有助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三)推进移风易俗,规范日常行为

云垌村作为多姓杂居的客家传统聚落,邓、黎、叶三大主姓宗族在聚落空间中集聚,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地缘为基础社会组织。宗族内部成立有“邓氏宗亲会”、“黎氏宗亲会”等组织,修订族谱族规,规范宗族内部成员的行为。通过宗族内部“崇尚孝义”“团结互助”等理念影响,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此同时,村级党组织注重加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如设立“云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岗”,组建乡村志愿者队伍设立乡村志愿者队伍,开展清洁乡村、学雷锋、围屋修缮等各项乡村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积极引导村民涵养良好乡风,云垌村开展了系列移风易俗的工作。如推行村级“一约四会一队”制度,既以云垌村作为行政村,出台村规民约,创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组建移风易俗劝导队。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屯级“一约四会一队”制度,推动各村屯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共商村里要事、评议不良习俗、挖掘凡人善举,树标杆、找差距、扬新风。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三、云垌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尽管云垌村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阻碍乡风文明建设发展。

(一)载体困境:围屋空废化,传统文化承载空间丧失

尽管云垌村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现存的部分围屋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但仍然有许多座围屋因为年久失修而呈现破败萧条的形迹。同时,围屋周边公共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公共厕所等)的欠缺、围屋格局上通风和采光条件较差、围屋内部配套设施缺乏便利性等情况,已经无法适应当地人的居住需求。因而村民们纷纷搬离围屋,在周边修建现代住宅。目前,除宗族内部偶有的大型聚会在围屋的祠堂进行,仅有少数几位老人仍在围屋内居住,偶尔有游客“到此一游”也匆匆离去,围屋基本被空置甚至荒废。君子垌客家围屋的空废化状态,使得传统文化承载空间丧失,也直接影响到当地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提高。

(二)主体困境:村落空心化,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弱化

村民是村落的主人,也是乡风文明建设主力军。跟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目前云垌村的“空心化”十分现象严重。大部分青壮年都流向城市打工,存在比较严重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现象,这也导致通过乡村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培育优良传统美德的功能有所淡化。由于聚落人口结构的失衡,云垌村客家围屋群的活力逐渐消逝,曾经重要的生产活动和民俗活动难以为继,云垌村独一无二的客家山歌、龙凤麒麟舞等非遗文化表演在平时很难开展。虽然外迁、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男女仍然会在特定节庆、祭祀、人生礼仪等日子返回聚落,但长期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投入到乡风文明建设的能力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乡风文明的主体性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村民的内生动力不强,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治理困境:投入力度小,乡风文明建设协同共治机制式微

目前一些部门和乡镇对于乡风文明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把乡风文明建设当成小任务、软指标,盲目相信乡村经济繁荣自然可以带来文明乡风。在推动工作上缺乏有力抓手和载体,没有真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气传导到群众心中。同时,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较为单一,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云垌村仍然存在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宴”名目繁多,节日过多,村民相互攀比、讲排场,造成严重的铺张浪费和不良影响。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上作用发挥不明显。如云垌村红白喜事理事会,对红白事的随礼做了指导建议:“红事随礼30元或者一卷鞭炮,白事随礼30元或者一只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随礼村民普遍不能接受认为这个礼金“太少了”、“不好意思拿出手”。因此,村民间的红白喜事随礼多在100元-500元之间,近亲甚至要1000元以上。简化彩礼的倡议也未能落实,彩礼礼金高居不下,多人表示,彩礼金额普遍高达10万-12万,属于广西偏高水平。这种盲目的攀比之风、奢侈之风不仅劳民伤财,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成为云垌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股不良之风。

可见,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有制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权威性,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村落基层治理未能与村民建立协同共治机制。

四、云垌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改进对策

(一)农旅联动,强化客家围屋的保护与开发

传统村落孕育着独具魅力的村落文化,君子垌客家围屋是承载云垌村乡村记忆的乡村文化标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围屋建筑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较好地传承。云垌村可在在政府政策倾斜和资金资助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地具有品牌效应的白玉蔗、木格土鸡等农业产业,结合君子垌围屋文化、麒麟舞、客家饮食文化等文化产业,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采用农旅联动的开发模式,正确引导企业参与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整体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通过对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物质载体,也是当下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好地锻造了村民的文化品格并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创新思路,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提升乡村文明建设的水平,就要创新农村发展思路,加快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就地就业,缩短城乡的经济差距。结合云垌村发展现状,首要任务是要转变被动的思维,加强农民主动接受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意识。地方政府挖掘当地的农业产业,将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普及有机结合,促进农民主动学习创业本领提升致富能力。其次是出台优惠政策主动去外地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涌入农村。鼓励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并给予技术帮扶和资金援助,吸引大学生及青壮年务工人员返乡创(就)业,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

(三)传承涵育,培育农村传统优良家风

以村规民约为抓手,一是重点整治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不正之风。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减少“人情消费”、减轻“人情负担”;二是遏制高价彩礼。加强“一约四会一队”制度落实,由各村级党组织对各村结婚群众拟办酒席进行引导提醒,规范农村婚取喜庆宴席活动及随礼金额的指导性标准;三是整治厚葬薄养。规范办丧行为,压缩办丧环节,缩短办丧时间,引导群众在殡仪馆、殡仪服务站等指定场所文明节俭办丧。做好清明期间群众集中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大力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奠方式。

(四)党政引领,加强文明乡风的治理水平

云垌村应加强基层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具体措施有三:一是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工作纳入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综合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巡视专项检查和督查重要内容,坚持每年组织召开不少于2次村屯现场会、推进会等。二是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对云垌村下辖村屯进行测评打分、情况通报,对排名靠后的屯长进行约谈,形成倒逼机制,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专项行动落地见效。三是提高乡村自治水平。加强村级组织培训,提高治理水平,增强堡垒作用。通过村级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我约束,发挥村规民约、群众性组织在乡村振兴治理中的作用,调动乡村各类主体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用自治化解矛盾。四是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扩大志愿者服务的人数和范围,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提质、有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策略中,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构成要素。本文对云垌村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乃至全国传统村落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立足于乡村文化,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乡土文化的还原和乡村活力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王乃举.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微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9(02):200.

[2]邓希文整编. 《君子垌大记事》(之二),2007:2-3.

[3]云垌村志编委会.云垌村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0:2.

[4]李朝阳,王东作.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与环境设计对策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241.

[5]王秀娟.客家围屋的边界与秩序——君子垌客家族群关系互动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