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热爱学生,为乡村学校的民族教育倾注心血、不懈耕耘;他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扎根农村学校24个春秋,积极参与教材编写、编译工作,教育教学成效显著。他就是覃塘区蒙公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覃寿恒。近日,他获评为2022年自治区优秀教师。
“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弥补自己知识不足。”覃寿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广西壮文学校壮文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蒙公镇高占小学、古山小学等学校任教。任教期间,他事事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学习别人好的做法和经验,还利用业余时间发奋学习,先后取得大专和本科函授学历。
“2002年,国家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壮汉双语同步教学,学生面临没有同步的壮文教材上课问题,经过研究,自治区教育厅提议由蒙公镇的骨干教师自行开展编译工作,我的编译、编书工作开始了。”覃寿恒说,编书工作既要把汉文课本读透,又要了解创作背景,查阅词典,再结合壮文上课实际和自己的思路,才能进行教材编译。当时,编译工作由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副校长胡榜航组织骨干教师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骨干老师把自己负责的部分翻译好后,再进行内容整合,一字一句拿出来集中讨论研究,接着完成送审、定稿、印刷等流程。
“由于当时缺乏工具书,自身水平有限,遇到壮文里没有的词语、生僻字时,都要去请教这方面的教授和专业老师,或者回村里向老人请教该词的含义和读音,编译之路异常艰辛。”覃寿恒说,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2003年春季期让师生用上了新书。据统计,覃寿恒参加编译的《壮文语文》教科书、《壮文练习册》《壮汉双语教学教师用书》等教材约30册。编译、编写工作时,他从不占用上班时间,都是利用晚上或双休日、节假日时间来完成,参与编译的教材均在广西有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县(市、区)发行使用。
“现在向学生普及壮文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语言文化外,也是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的一种方式。”覃寿恒说,1984年,古山小学定为壮文进校实验点以来,蒙公镇开展壮汉双语文教学的学校已达7所。如今,蒙公镇在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探索出一条能促进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开展的经验。近年来,覃寿恒也逐渐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型,他既是广西民族教育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覃塘区骨干教师、覃塘区课改专家组成员、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工作坊副坊主,也是覃塘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导师。覃寿恒通过传帮带培养了31名覃塘区的骨干教师,他提倡大家跟专家学、跟同行学,不断提升各学科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乡村教师的自我成长。
覃寿恒说:“从2008年开始,我与一些骨干教师编写了一本新教材,这本教材不仅包括广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囊括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希望广大师生能通过这本教材实现以学习语言、传承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主的文化教学。”
任教以来,覃寿恒获得了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州助学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广西教育学会小学语言教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先进个人、贵港市首届骨干教师、贵港市师德标兵等荣誉。“对民族教育有感情,才能尽全力去做好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我有信心继续在民族教育中发光发热,并根据教育的时代需求,在实际工作和课题研究中有更好的发展。”覃寿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