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人民法院桥圩法庭坐落于被誉为“中国羽绒之乡”“中国特色小城镇”的桥圩镇,负责桥圩、湛江、东津三个乡镇的民商事案件审理工作。
依托当地特色定位,桥圩法庭聚焦桥圩镇全国“温暖小镇”特色项目,致力于打造“温暖法庭”特色品牌,先后荣获自治区“规范化人民法庭”和市“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司法护航·温暖企业
作为“中国羽绒之乡”,桥圩镇拥有羽绒加工企业170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50多家。全镇年加工羽绒量占全国总量的近1/3,占世界总量的近1/5。经过40年的发展,羽绒产业已成为桥圩镇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为企业保驾护航,助推特色产业良性发展,桥圩法庭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上义不容辞。
“对方公司在江西,我需要去江西起诉他们吗?”在贵港市某羽绒公司诉赣州市某羽绒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被告公司远在江西省赣州市某县,原告公司特地来到桥圩法庭咨询。原告得知可在本地立案后,立即提起诉讼。桥圩法庭启动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涉企纠纷实行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审理。
考虑到合同交易款项数额较大,审理时间过长会给企业运作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承办法官自我加压,压缩案件内部流转时长,在组织双方调解不成功的情况下,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裁判。最终,该案仅用40天就审理完毕。
为民办事·温暖群众
“麻烦您帮我看一下这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我看不太明白。”东津镇村民黄某收到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第一时间找到桥圩法庭驻村干警。驻村干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黄某详细解释了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并告知当事人所需要赔偿的款项。这是桥圩法庭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服务的渠道之一。
“推进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桥圩人民法庭庭长刘愉平说道。
9月1日,桥圩法庭在港南区东津镇石连村、狮厦村、维新村、荷池村、中和村和桥圩镇蒙垌村举行桥圩法庭法官工作站挂牌仪式,在湛江镇湛江村委、东津镇郑村村委举行巡回审判点挂牌仪式。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点的建立,将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关口前移,进一步构建了“法庭+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村委+人民调解员”的多方联动调解机制,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司法服务。这是桥圩法庭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工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此外,桥圩法庭以“一村一法官”的形式,让法官与基层干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群体经常性排查,对征地拆迁、涉农利益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纠纷的领域进行预警监测,变被动应对纠纷为主动指导,让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更有力度、更具温度。
源头预防·温暖普法
一大早,桥圩法庭副庭长吴勇金便带队来到广西桥圩小荷羽绒制品集团。
“货已经交了,但对方以各种理由拖欠尾款怎么办?”“聘请的临时工在工作中受伤应该怎么处理?”……广西桥圩小荷羽绒制品集团负责人说:“法官和我们面对面沟通交流中,给我们很实在的法律意见。”走访中,吴勇金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指出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风险化解方法。
用“法官跑腿”换企业减负,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是桥圩法庭为企业“量身定制”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此外,桥圩法庭还主动向企业发布白皮书,提示法律风险,引导企业规范劳务用工。
作为基层人民法庭,桥圩法庭不仅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大有作为,更在源头引导依法治理上持续发力。该庭与团区委到姚平小学、港南三中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 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并宣讲《民法典》知识;与镇妇联开展妇女儿童维权法律专题宣讲;结合“法院三联村,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活动,专门就冲口屯的土地权属问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别具特色的法治宣传遍地开花,“定制化”的普法服务让源头预防化解更加有为有效。
桥圩法庭始终坚持面向企业、面向群众,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致力于将人民法庭建设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