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讯 叮铃铃,8月21日早上6时10分,闹钟响起,谭庆新起床,开始了一天忙碌。
谭庆新是港北区贵城街道鲤鱼湾社区一名普通居民、荷城义工协会义工。她从事义工工作13年,前不久被评为2021年广西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洗漱完毕,早上6时30分,谭庆新打开手机,上网跟张光琼老师一起诵读经典《论语》,利用早上难得的清闲时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谭庆新很忙。忙啥?以前,一早起床是为了照顾瘫痪的婆婆,这一照顾便是15年。然后,去送牙模,给别人拍录像等,这是她的工作。后来加入荷城义工协会,她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抽空做义工,每天忙到晚上12时左右才休息。因此,她取网名为“忙碌”,大家都叫她“忙碌姐”。
上午8时许,谭庆新要参加荷城义工协会初访活动——4名义工到桂平市石龙镇探访一户单亲家庭。
2009年的冬天,一个偶然机会,谭庆新参加荷城义站(荷城义工协会前身)活动,到港北区中里乡一个小山村助学,看到孩子没有鞋子、袜子,大冷天光着脚丫,这一份怜惜与牵挂,让谭庆新义无反顾地加入义工行列,资助困难学子,关爱空巢老人、抗战老兵、地贫儿童,走进校园参与爱心讲堂,给孩子们上防性侵、防溺水安全教育课,还参加各种义演等,这一干就再也丢不下了。
大约一个小时,谭庆新一行通过导航来到目的地,这单亲家庭租住一栋老旧房子的六楼。今年6月,该户家庭的父亲因脑出血病故,妈妈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从农村到圩镇生活,孩子们学习很努力,其中两个姐姐在浔州高中读书,弟弟开学上小学六年级。
“如果我们找到爱心人士,你们是否愿意接受资助?”在详细了解这户人家的变故、家庭收入、亲戚帮扶等情况后,谭庆新认真询问他们一家人对爱心人士资助的看法。
谭庆新告诉记者,这次初访,主要是了解相关情况,还不能确定资助他们,要回到协会,大家讨论通过,并找到相关爱心人士资助……后续工作还很多。当天,车上放有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义工们拣一些适宜的衣服送给两个姐姐,她们开心地穿上了。
上午11时许,谭庆新回到家,喝了一口水,立即骑电动车出门,开始去医院取牙模、送牙模。这个工作要忙到中午12时左右。
“义工与工作、生活如何兼顾?”
“首先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家庭、家人照顾好,才可以更好地去服务需要帮助的人。”谭庆新认为,“比如,婆婆在世的时候,要先照顾好她,再去敬老院帮助其他老人。如果连自己家的老人都不照顾,就去敬老院帮助老人,那是作秀。”
在医院等牙模的空隙,谭庆新还抓紧时间回复协会工作,如人员安排、车辆协调、物资采购,或者跟资助学生沟通。她就像一本活字典,对帮扶对象、义工档案等资料非常熟悉,大家需要了解时,一个电话拨给她,总能得到答案。大家私下称她为“管家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义工不只有帮助别人的繁琐、苦和累,还在于享受‘手有余香’的快乐。”谭庆新说,在做义工期间,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变得更好,自己也跟着感到快乐,做义工并不只有付出,也有收获。
2013年,在一名老兵建议下,谭庆新把网名“忙碌”改为“开心”。这一更名,也是谭庆新做义工一个心理历程的转变。“因为爱,让我走进义工行列;因为开心,让我在义工道路上继续前进。”谭庆新说。
在谭庆新的感染下,丈夫梅子康也加入到荷城义工协会,负责拍摄、编辑协会的视频和图片等工作。儿子、小姨子、侄子等亲戚、同学,甚至他们拍摄服务的新郎新娘、伴郎伴娘,以及曾经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也纷纷加入荷城义工协会,加入义工行列,在荷城义工协会这个大家庭合奏出一曲“爱的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