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贵港市港北区昌成棉胎加工厂里已是一片忙碌。黄科宝和妻子李庚连正娴熟地配合着,拆被、弹花、铺网、压实……动作行云流水。40分钟后,一床略显板结的旧棉被便在他们手中重新变得蓬松柔软。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夫妻俩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随后细心地将棉被用塑料袋包好,静待顾客来取。
“翻新一床被子,手工费70元至100元。天冷了,来找我们翻新被子的人也多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翻新15床。”黄科宝一边忙活一边说。
聊起过往,黄科宝感慨万千:“我9岁就跟着家人学弹棉花,15岁加入棉被加工行业。那时候真是辛苦,扛着笨重的工具走街串巷、上山下乡,效率很低,一天最多做两三床,收入很不稳定。”25岁那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与妻子李庚连喜结连理。“结婚23年,也就是我跟棉胎打交道的23年。”李庚连接过话头,“我们每天起早贪黑,把所有心思都放了进去,就想着把最好的棉被做给顾客,把这些棉胎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事业也逐渐好起来。”
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用的都是实打实的棉花。这是黄科宝、李庚连对自己的要求。每加工好一床棉被,他们都会在被子上做一个专属标记。“你们来看。”黄科宝热情地招呼着记者,翻开几床顾客送来翻新的旧棉被。果然,每床上面都用红线缝了加工日期,有些甚至已是20年前的“老物件”了。“顾客把20多年前我们做的被子拿回来让我们翻新,这份信任,最让我们感动。”黄科宝语气里满是自豪。

黄科宝、李庚连夫妇在检查弹花机刚刚处理好的旧棉絮质量。 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为了提高效率,2022年,黄科宝花了10多万元购置了一台千层抗菌抑螨弹花机。“机器打出来的棉花更细腻,能自动分离杂质,做好的棉被蓬松柔软,特别受欢迎。”黄科宝说,“我们加工新棉被每斤30元,比同行稍高一点,但很多老主顾还是认我们。”
当被问及何以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这门手艺时,黄科宝笑了笑说:“兴趣是关键,把这事当成爱好。再就是,认认真真加工好每一床被子,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情怀。”
这份朴素的诚信,在日常经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黄科宝回忆起2008年的一件事:“有位老人家拿旧棉被来翻新,我们拆开一看,里面竟藏着28000多元现金,相当于我们小半年的收入。我和爱人商量后,决定原封不动还回去。”黄科宝说,做生意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因为一时贪念把路子走窄了,自己说一百句好,不如顾客夸一句实在。客户拿到失而复得的钱,感激不已,非要塞红包、送礼物给他们,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不是自己的钱,拿着心里不踏实,做人做事,求的就是个心安。”黄科宝说。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在旧棉被里发现现金、项链、戒指等贵重物品,他们都一一归还。李庚连清晰记得,有个女士来找一枚订婚戒指,非常着急地跟她说那枚戒指对她特别重要,是爱情的见证,愿意出感谢费。“我们早就收好了,就等她来取呢。物归原主是应该的,哪能要感谢费呢?”李庚连说。
他们的用心,还体现在对顾客需求的体谅上。多年前,一对新人在他们这里订了婚被。按习俗,结婚当天铺床必须用新被。可到了交货日,直到天黑也不见顾客来取。“那时没手机,联系不上他们。我们想,人家结婚是大事,被子可不能缺,就决定等着。”夫妻俩一直守到深夜,客户才匆匆赶来:“老板,太感谢你们了!今天太忙了,直到要铺床才想起来被子还没取。要是拿不到被子,这喜事可就有遗憾了。”
寒来暑往,弹花机声音依旧。黄科宝和李庚连这对平凡的夫妻,用23年的时光,将诚信与匠心一丝一缕地弹进棉被,也织进了彼此相濡以沫的人生。

李庚连在用机器压平刚翻新出来的旧棉被。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黄科宝在给棉被做标记。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