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长幼随学,破解多孩家庭入学难题

2025-10-1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欧钰宇  

10月9日收假上学第一天,陆展菲先把两个女儿送至市达开实验小学上学,然后顺路到贵港西江工业园区上班。“送孩子上学和上班都在15分钟生活圈内,方便。”陆展菲开心地说。

陆展菲两个孩子能就近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得益于今年6月我市落实义务教育长幼随学政策实施办法的出台。该实施办法有效解决多孩家庭跨校接送痛点,保障多孩家庭子女同校就读的便利。

家住西江农场瑞安花园小区的陆展菲有两个孩子,4年前,她的大女儿到市达开实验小学读书。今年秋季,小女儿也达到上学年龄,可是根据招生政策,即将就读一年级的妹妹被统筹安排到离家4公里外的港北区建设小学,而港北区建设小学与她上班的地点刚好方向相反。她粗略估算一下,在清晨上学高峰期,骑电动车送大女儿到学校大概需要10分钟,然后送小女儿到学校大概需要20分钟,再从小女儿学校返回自己上班的地点大概需要30分钟,仅在路上就要花费1个小时的时间。

比陆展菲家更心烦的是梁振梅一家。梁振梅夫妻俩在外务工,3个孩子跟随外公外婆生活,孩子上下学主要靠老人接送。2023年秋季,梁振梅的大女儿就读于港南区第一小学,二女儿和小儿子则在大女儿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就读。然而,今年秋季学期,二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却被安排到离家更远,且和港南区第一小学不同方向的港南区河面学校。

“一想到3个小孩要分开接送,我们全家都很焦虑。”梁振梅说,从孩子外婆家走路到港南区第一小学只需要数分钟的时间。但去往港南区河面学校的路段车流量大,来回还要穿过马路,两个老人都70岁了,接送孩子很不安全。

陆展菲和梁振梅家孩子上学难题,正是我国优化生育政策后出现的新问题。

群众所呼,政府所应。为了切实解决多孩家庭入学难题,市教育局启动“长幼随学”政策研制工作,组织调研组到义务教育学校,探讨政策制定的关键环节、潜在难点及落实细节,确保政策设计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今年6月,市教育局出台义务教育阶段“长幼随学”政策,即在坚持“自愿申请、公平公开、就近就便”原则的前提下,在学位允许的基础上,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制学校在校生,家庭户籍或居住地符合学区要求的,可申请新生入学幼随长就读、转学幼随长就读或转学长随幼就读。

该政策出台后,陆展菲和梁振梅分别向学校提出申请,两个妹妹分别得以到自己姐姐所在的学校——市达开实验小学、港南区第一小学就读。“一趟接送,解决3个孩子上学难题。”梁振梅笑着说。

“长幼随学”解决的不仅仅是多孩家庭接送问题,更是家庭稳固和幸福的“黏合剂”。

“今年7月,新生录取名单出来的时候可把我们急坏了,弟弟被分到和哥哥姐姐不同的学校。”回忆起两个多月前面临的困境,家住覃塘区覃塘街道的黄埔军仍记忆犹新。黄埔军在覃塘街道买了房,前面两个孩子顺利进到覃塘区实验小学上学。今年6月,弟弟却被统筹分配到覃塘区覃塘街道周村小学就读。“我那段时间吃不下、睡不好,就想着怎么解决孩子不同校的问题。”黄埔军说。

转机出现在黄埔军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市教育局关于落实“长幼随学”政策出台,发现自己孩子符合条件后,他立刻到学校咨询。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黄埔军提交了相关材料,没多久便收到学校审核通过的通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看着哥哥和姐姐带着一年级的弟弟一起走进学校,感到特别满足。”黄埔军说,放学后,3个孩子常凑在一起聊着学校里的趣事,哥哥和姐姐还肩负起督促弟弟学习的任务,给弟弟传授学习经验,孩子的学习无需他再过多地操心。

在贵港打拼的异乡人林先生也享受到该政策带来的红利。

林先生是梧州市藤县人,因工作长期在贵港居住,他的妻子则独自一人留在家乡照看两个孩子,异地分居的夫妻俩常年两头跑。今年秋季,小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林先生了解到我市出台“长幼随学”的政策后,根据他居住地的学区划分,先让一年级新生的小儿子在港北区同济小学入学,再为在藤县已读五年级的大女儿林柳青申请随小儿子同校就读。

姐弟俩的入学问题解决后,林先生的妻子也跟随孩子一并到贵港,夫妻多年的分居生活总算画上句号。“妻子一个人在家带着两个孩子,孩子生病时连给她搭把手的人都没有。现在一家人团聚了,我也可以安心工作了。”林先生说。

我市“长幼随学”政策覆盖到多个群体。根据规定,一年级新生,满足“房户一致”“有户产权共有类”“有房无户”的招生对象,可向兄(姐)在读学校提交申请;其他类型的招生对象,需待学校完成招生后,统筹安排。转学安置的,兄弟姐妹可申请互转至对方就读片区内学校,目标学校根据学位情况优先安排,超员则由教育部门统筹至就近有空余学位的学校。这项政策覆盖同一家庭,包括该家庭的所有孩子,含共同生育、重组、收养的孩子,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为同一对夫妻即可。

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项晓介绍,“长幼随学”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学校小学阶段已为681个多子女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接送便利,解决了许多家庭的难题,让教育有了更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