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母乳及奶制品中的乳糖是婴幼儿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乳糖进入体内后,在小肠乳糖酶的作用下,会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乳糖酶缺失或活性降低会导致乳糖吸收不良,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可被细菌发酵生成脂肪酸及二氧化碳等气体,会让孩子出现腹泻、肠鸣、大便特别酸臭、吃奶后容易哭闹不安、摸肚子感觉胀胀等临床表现,这称为乳糖不耐受症。
分型
乳糖不耐受症依照病因分为原发性(成人型)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和发育型乳糖不耐受4种类型。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指多种原因导致小肠上皮损伤,乳糖酶活性暂时性下降,多发生于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手术及药物损伤小肠黏膜后,多数随原发病纠正后得以缓解。其中以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后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较高。
原理
粪便乳糖检测(酶层析法)是一种特异性检测粪便乳糖的新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各类人群进行乳糖耐受、吸收不良、不耐受的诊断。采用侧向层析技术结合酶促反应和显色反应制作而成,反应终产物与乳糖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显色强度与比色卡的标准色带比较从而检测出含量范围。
应用
1.腹泻患者的病因鉴别及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诊断,避免滥用抗生素。腹泻是婴幼儿和儿童的常发病,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不同的腹泻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常需抗生素治疗,而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泻,尤其是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严重的感染性腹泻,可引起一过性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因此,对腹泻患者进行粪便常规检验、细菌鉴定和培养、轮状病毒、腺病毒检测、乳糖检测等检查是有效的病因诊断方法。粪便乳糖检测可用于腹泻患者的病因筛查,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对于感染性腹泻的患者进行腹泻前后的乳糖检测,可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可能。
2.评价人体对乳糖的耐受情况,用于指导人群奶制品的正确选择和膳食指导。粪便乳糖检测区分了人体对乳糖的耐受类型后,可指导不同人群的奶制品摄入方式和合理膳食。对于有LI和LM的婴幼儿和儿童,乳糖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可采取少量多次饮奶、饮低乳糖奶品(酸奶、奶酪、低乳糖牛奶等),避免空腹饮奶。饮奶时辅以乳糖酶、益生菌等成分,可达到既能摄入乳糖,又不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的目的。对于有LI和LM的中老年人,乳糖虽不是其必需摄入的营养物质,但奶制品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钙,可采取避免空腹饮奶、少量多次饮低乳糖或无乳糖奶品(酸奶、舒化奶等),饮奶时辅以麦片、坚果等。
危害
1.营养不良。宝宝乳糖不耐受会影响对奶粉中的钙质、磷、铁等元素的吸收,长期会导致贫血、缺钙、缺锌等现象,影响到宝宝生长发育,造成营养不良。
2.尿布疹。宝宝乳糖不耐受会导致乳糖无法在体内分解、吸收、消化,导致奶液滞留到肠道中,容易形成有害物质,进而引起腹泻。若腹泻长时间无法改善,则容易诱发尿布疹。
3.智力发育。宝宝乳糖不耐受会导致无法消化吸收乳糖,体内缺乏半乳糖,长期可能会影响到智力发育,因为半乳糖是大脑发育十分重要的物质。
预防
由先天性家族基因遗传因素造成的乳糖不耐受,尚无方法可以预防。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者需要注意:
1.加强饮食卫生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饭前便后勤洗手,保证饮食卫生,不吃不干净、霉变的食物,避免发生感染性胃肠疾病等。
2.尽快治疗原发病
在原发病引起腹泻症状的早期阶段,要积极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尽可能减少腹泻对患者肠道黏膜造成的损害,以预防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大人和婴幼儿都会有乳糖不耐受,如果有腹痛、腹胀、多屁、打嗝、腹泻等症状,当心患上了乳糖不耐受症。
(贵港市人民医院 聂红娟 蒙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