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中医治痘有妙招

2023-09-0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麦海芬   网络编辑:周霞  

青春痘又称痤疮。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汗出则湿,乃生痤疮。”意思是汗出之后,毛孔空虚,容易被湿邪侵入,郁聚在局部发为痤疮。《诸病源候论》曰:“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肺主表,外合皮毛,热邪侵犯肺经,使肺经血热郁滞,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致病。故中医认为痤疮是由内外合邪而成,外受风热、湿热之邪,蕴阻肌肤;内多由肺、脾胃、肝肾功能失调以及久病痰瘀互结凝滞肌肤而成。

一般素体肺经郁热,阳热偏亢,湿热或偏燥热型体质容易诱发痤疮。身体营血有热,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化热结于肠中,不能下泄而郁于内;或因肝气郁结,脾虚痰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挟痰,血瘀凝结肌肤;或因肝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不能上滋于肺,郁于表皮而发病。临床诊治粉刺、痤疮,多从以下4种类型加以论治:

一是肺胃积热型,生痘位置在面部或者前胸、后背多脂部位。主要皮疹特点为红斑、炎症性丘疹,皮脂溢出,有黑、白头粉刺。主要伴随症状是或有疼痛,或有脓疱,心烦,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二是痰湿瘀滞型,生痘位置在面部。主要皮疹特点为色暗红,经久不消退,或有结节,囊肿集聚,破溃后留紫暗色疤痕,高凸不平。主要伴随症状或有口臭,易纳呆腹胀。

三是脾虚肝旺型,生痘位置为面部。皮疹特点以红斑、炎症性丘疹为主,少有黑、白头粉刺,皮脂溢出不明显,一般以女性为主,年龄在24岁—25岁或37岁—38岁,年龄较大者常合并轻微黄褐斑。主要伴随症状有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烦躁,经前乳房胀痛,夜寐多梦。

四是肝肾阴虚型,生痘位置在颊颏部,甚至延及颈项。主要皮疹特点为炎症性丘疹脓疱,丘疹点不大,连成片状分界不明显,色暗红。主要伴随症状诸如女性月经不调,经前症状加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五心烦热。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内服外敷,治“痘”可取得不错效果。痤疮与诸多因素相关,如饮食、作息习惯、内分泌紊乱等,还与青春期发育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因此,医生常常建议患者保持面部清洁,对于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建议少吃油腻、油炸的快餐类食物。对于肺胃积热,或面部油腻感明显、伴有便秘、血脂指标偏高的患者,建议增用中药代茶饮的方法,协助减脂刮油,清热凉血。如可用中药方槐花5克、山楂10克、荷叶3克,该药方为每日剂量,将中药放入水杯中,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如果是肺胃有热或肝经火旺者,可加入菊花、金银花;大便干者,可加入决明子。对于湿气较重、面部油腻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食疗方,用药有赤小豆、茯苓、薏苡仁,时常脘腹胀满者可加入陈皮;睡眠欠佳者可加入百合;大便偏稀可加入芡实,取以上中药煲汤或煲粥即可。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是熏洗疗法,以温热的中草药煎液先对准患部热熏,待药液稍温后再浸洗患处,是中药外用的传统疗法。

二是湿敷疗法,使用纱布或小毛巾蘸取中药煎液敷于患部。

三是涂敷疗法,主要是把中药研成粉末后,再将其调成糊状或膏状敷于患部。

四是外搽疗法,将中药配制成不同的制剂,如洗剂、霜剂、搽剂、油剂、醋剂、酊剂等,外搽于患处以治疗痤疮。

五是中药倒模面膜疗法,即中药外用与倒模面膜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痤疮还可以用针刺疗法。针刺疗法主要穴位选择曲池、合谷(双侧),偏肺胃蕴热配伍大椎、肺俞穴,偏痰湿配伍足三里、丰隆穴,偏肝郁配伍阳陵泉、太冲穴,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另外,还有刺络拔罐法,取穴位大椎穴与肺俞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后加拔罐3分钟,每周1—2次。

因个体差异与病情复杂,患者治痘仍需以现场就医为准。进行针对皮肤类型的专业性护理及治疗,可以减轻痤疮的症状并可减少新皮疹的发生,切勿自行挤压粉刺和丘疹,更不可乱挑脓疱,以免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