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百色市召开防汛救灾情况通报会,向社会通报近期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工作进展。会议邀请了新华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新闻社等10家媒体参加,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百色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建华出席会议,全面介绍当前百色市防汛救灾整体情况。
据通报,9月25日至10月7日,受“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个台风连续叠加影响,百色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靖西、德保、田阳、那坡等县(市、区)过程雨量超过40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698.4毫米,百色市平均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5倍以上,12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靖西市、德保县受灾最为严重。截至10月18日,百色市累计出现365个内涝点,目前已消退243个,尚未消退122个,主要分布在靖西市、德保县、田阳区等地。
灾情发生后,百色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组织群众避险转移。截至目前,百色市紧急安全避险转移1.0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6963人,实现了“零因灾死亡、零人员失踪”的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百色市灾情,紧急调拨4批次共22910件救灾物资。市、县两级也自行调配23382件救灾物资,并已陆续运抵各灾害点。各级财政统筹调拨1398万元救灾资金,有力保障了救灾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也积极伸出援手,截至10月17日,百色市共接收捐助款物1698万元。
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丽梅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此次内涝的成因。她指出,百色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经长期溶蚀形成地下河、溶洞、裂隙等复杂地下网络。在持续极端降雨条件下,区域地下水位迅速抬升并超过临界值,导致原本作为排水通道的地下河出现“反涌”,加上洼地消水洞易被杂物堵塞,造成排水不畅,形成岩溶洼地内涝。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系统具有区域连通性,上游来水通过地下网络向下游输排,若下游排水能力不足或发生堵塞,便可能导致上游低洼区域出现“雨停涝增”的现象。
为科学应对内涝灾害,百色市及时组织水利、水文、自然资源等领域专家分组赴各内涝点调研排涝方案。自治区派出由应急管理、水利水文、地质岩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队伍,赶赴德保、靖西等重灾区开展技术指导。区市专家联合勘查、科学研判,针对各内涝点实际情况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目前,部分内涝点已形成初步处置措施,其余点位的勘查与处置工作也在同步有序推进。
下一步,百色市将组织力量对内涝已消退的村庄开展垃圾清运、环境消杀、房屋安全鉴定及饮用水检测等工作,确保群众返家后住得安全、饮水干净。同时,继续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加快修复受损的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设施,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帮助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