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500多台手术,一场跨越山海的光明援助

2025-09-1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柬埔寨磅士卑省医院,90多岁的老人索卡(音译),右眼纱布被轻轻揭开,他眨了眨眼睛,颤巍巍地伸出手,触摸眼前这位来自中国的医生——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医生梁文章。“看见了,看见了。”老人的女儿喜出望外,双手合十,用高棉语对梁文章说,“感谢中国医生!”

这是中柬民生合作,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从地方层面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援外医疗创新实践。项目自2022年12月实施以来,广西先后派出12批医疗队赴柬埔寨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8月30日,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完成502例手术,与患者合影。

今年7月,由贵港市人民医院8名眼科医护人员组成的贵港市首支整建制国际医疗队——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启程,延续这场跨越山海的光明之约。

最多一天做36台手术

“这是莫大的荣耀,我必须全力以赴。”今年3月,正在广州进修的贵港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梁文章接到单位通知,由他担任队长组织医疗队到柬埔寨开展医疗人道主义援助,他既激动又深感压力。

“技术要过硬,更要能扛住苦。”梁文章说,贵港市人民医院从数十名眼科医护人员中筛选出8名符合项目要求的医疗队队员:2名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梁文章、王和平,2名手术助手医生潘庆媚、凌巧敏,4名护士刘秋垣、黄春媚、姚霞和莫少华,人员覆盖术前检查、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全流程。

经过短暂严格的培训,7月20日,潘庆媚和黄春媚作为先遣队员抵达磅士卑省驻点,提前做准备工作。3天后,梁文章和其他队员也抵达驻点,开始对医疗点进行消毒和设备调试等前期工作。

8月4日,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队员在为患者做白内障复明手术。

7月28日,迎来了首个手术日。医疗队分成两组,分别在不同的手术车里——六七平方米的手术车,摆放着手术台、显微镜、消毒设备。手术显微镜灯亮起,调整显微镜焦距,“前房穿刺刀”“粘弹剂”“IA”……在潘庆媚的默契配合下,梁文章将人工晶体精准植入囊袋,稳稳地给眼睛装上一个“小镜头”。梁文章直起身:“结束。”3人松了一口气。潘庆媚收拾器械时,黄春媚已为患者包扎。援柬第一台手术仅用12分钟便顺利完成,过程如行云流水。

“要适应设备,适应当地民众的特性,同时要克服语言障碍。”梁文章说,第一台手术的成功,给所有医疗队成员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的日子,医疗队每天为当地患者做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36台手术。

“哪怕只有1%的机会,也要付出100%的努力”

8月5日,王和平接诊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发现其右眼几乎失明,属外伤性白内障、皮质液化,悬韧带松弛,内眼情况不明确。因手术车条件有限,如果施行手术,将困难重重。

翻译告诉王和平,该男子是家中的顶梁柱,因视力问题,工作受到严重限制,男子和其家属都希望中国医生为他做手术。

“做还是不做?”王和平陷入两难:保守治疗,男子可能失去复明的机会;手术,则要承担极高的风险。经过科学权衡和评估后,王和平决定为男子施行手术。

在助手凌巧敏和护士莫少华默契配合下,王和平沉着冷静,灵活调整手术方案,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手术。整个手术持续了40多分钟,比常规白内障复明手术多了3倍的时间。

“看见了,很清晰。”第二天,揭开纱布,该男子用高棉语说道。

“视力0.8。”凌巧敏为该男子测视力,报出这一数字时,王和平和其他医疗队队员都长舒了一口气。现场的其他患者和家属都鼓掌起来,竖起拇指夸赞中国医生的技术太神奇了。

7月30日,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队员给患者做术后检查。

“哪怕只有1%的机会,也要付出100%的努力。”王和平说,他们没有因为手术困难而退缩,而是为了患者重获光明选择了迎难而上。正是这份担当,换来了柬埔寨人民的赞誉:“中国医生,不仅拥有精湛的技术,更有敢于为患者担当的勇气和仁爱。”

这样的“硬仗”,每个手术日都在上演。

“多做一台手术,就能给多一个人带来光明”

七八月的柬埔寨,雨水裹挟着高温,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在这里,每个队员都有硬扛的经历。”梁文章说,由于水土不服,一些队员出现肠胃不适等状况。

7月29日,黄春媚虽肠胃不适,却未影响工作节奏。在手术室,她始终保持专注,有条不紊地协助医生完成一台又一台手术,操作精准度与协作效率丝毫未减,以稳定的专业表现筑牢手术诊疗的协作防线。

8月2日凌晨2时许,姚霞也出现了肠胃不适症状,天亮后仍未缓解。考虑到术前检查直接关系后续手术安排,她坚持按时抵达医疗点。面对等候诊疗的患者,姚霞始终将检查质量放在首位,专注完成每一名患者的B超检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患者的期待,就是我们坚守的动力。”她用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手术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连续多日连轴转,高强度的精细操作导致莫少华腱鞘炎发作,手腕出现不适。为不影响显微镜下与医生的协作精度,她通过科学方式缓解身体不适,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在手术环节中精准配合,确保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符合诊疗规范。

援助期间,队员每天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除了中午休息片刻,其他时间都在手术车里。“多做一台手术,就能给多一个人带来光明。”梁文章说,每天一到医疗点,看到早早等候在此满怀期待的患者,他们就想着尽量多做事,哪怕自己累一点,换来的是患者的光明,是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没有比这更好的奖赏了。

8月1日,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队员进行术后宣教。

默契的配合,让援助工作高效运转。在为期40多天的援柬工作中,该医疗队共筛查病例567例,顺利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02台。

搭建“光明之桥”,照亮中柬友情

7月31日清晨,一名八九岁的女孩牵着八旬奶奶的手,在筛查点排队检查。“奶奶看不见3年了,听说中国医生来了,我们一大早就赶来了。”志愿者翻译着女孩的期盼。

“奶奶又能看见你了。”手术第二天,拆纱布时,老人眨了眨眼,伸出手,轻轻抚过孙女的脸颊。女孩的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掏出一张她写的爱心卡片,双手递给医疗队队员。“这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梁文章说。

8月29日是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最后一个手术日。当最后一台手术圆满完成,基金会和当地志愿者捧着蛋糕、唱着生日歌出现在医疗队队员面前时,大家又惊又喜。原来,他们要为8月生日的刘秋垣、潘庆媚,9月生日的姚霞过生日。“他们用最真诚、热情的方式关爱和接纳我们,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和踏实。这是我过的最难忘的一个生日。”刘秋垣说。

“在柬埔寨的一个多月,我听到最多的是患者说‘感谢中国医生’,看到最多的是术后患者的笑容。”刘秋垣说,最难忘的是为患者揭开纱布时,他们睁开双眼,环顾四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临别时,当地志愿者阿水(音译)向医疗队赠送具有当地特色的棕榈叶手工艺品,表达友好、尊重和祝福的围巾以及刻有医疗队队员名字的钢笔。“你们为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是中柬睦邻友好的使者。”阿水说,每一台成功的手术、每一个灿烂的笑容,都在搭建一座跨越山海的“光明之桥”,这座“桥”,是中柬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也见证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给柬埔寨人民的福祉。

(本版图片均由共享基金会广西第十二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提供)

作者:全媒体记者 蔡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