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跨越二千多公里的“十年之约”

2025-08-17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8月5日,“任常伦连”官兵代表在任常伦烈士铜像前庄严敬礼。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相距 2000 多公里,却因战斗英雄任常伦而紧紧相连。10年前,龙口市七甲镇常伦庄村村民代表与龙口金秋艺术团跨越山河,将家乡人民的崇高敬意,送至驻扎在广西的“任常伦连”。今年,恰逢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任常伦连”的官兵沿着英雄的精神脉络,回访任常伦的故乡。时光悠悠,山 河为证。这场跨越万水千山的“十年之约”,在新时代书写着怎样的故事?

10年前,跨越山河赴桂慰问

在位于常伦庄村的任常伦事迹展览馆,全国“双百”人物、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巍然矗立,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10年前,我们带着龙口的泥土和乡亲们的深情嘱托前往广西;如今,终于盼来了‘任常伦’回家!”8月2日,龙口市七甲镇常伦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忠金凝视着英雄铜像。3天后,2000多公里外那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任常伦连”的官兵代表将来到龙口市。

串起这段跨时空情谊的,正是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1940年8月,年仅19岁的任常伦加入八路军。参军4年间,他参加战斗120多场,缴获的武器装备足以武装一个排。1944年11月,这位屡立战功的抗日英雄在长沙堡战斗中与战友连续打退日军4次冲锋,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3岁。为纪念任常伦,其生前所在的连队改名为“任常伦连”,其故乡孙胡庄更名为“常伦庄”。2009年,任常伦被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5年8月,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龙口金秋艺术团定下完成70场抗战主题演出的目标。“那时,我们辗转社区、学校、乡村,已经演出了30多场,但始终有个心愿——去驻扎在广西的‘任常伦连’,为战士们献上专场演出。”艺术团成员王崇勤回忆道。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购置了10台电脑和一批红色书籍作为慰问品,前往广西慰问“任常伦连”官兵。

2015年8月26日,这支由20余名龙口农民文艺爱好者、常伦庄村村民代表组成的慰问团,怀揣着对英雄任常伦的崇敬,自掏腰包解决食宿费用,踏上了跨越2000多公里的慰问之旅。“出发当天,龙口城区下着倾盆大雨,可当慰问团乘坐的大巴驶离城区时,云开雨霁,阳光灿烂。”回忆起10年前的慰问之旅,王崇勤记忆犹新,“前往广西的行程很顺利,就好像任常伦烈士在守护我们。”

当时,慰问团里年纪最大的已74岁,年纪最小的也有52岁,乘坐大巴长途跋涉,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一路上,慰问团成员在大巴上啃烧饼充饥,生怕耽误了行程。大巴的乘坐空间不宽敞,老人们在座椅上长时间保持着同一个坐姿,不少人的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上。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老人们说:“任常伦是从我们家乡走出去的英雄,能到‘任常伦连’演出,是我们的梦想。”

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2015年8月27日晚,慰问团到达“任常伦连”驻地。次日,龙口金秋艺术团的团员精神抖擞,为官兵送上了精彩的演出。当演奏起《战斗英雄任常伦》时,官兵们齐声合唱,激昂的歌声将演出推向高潮。

最动人的一幕出现在连队点名时——“任常伦!”随着连长的点名,全连官兵铿锵有力地回答:“到!”这声响彻营区的应答,让慰问团成员热泪盈眶。“‘任常伦连’的战士们生龙活虎,有这样的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我们感到很放心、很骄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崇勤依然心潮澎湃。

分别前夕,慰问团在“任常伦连”的营地亲手种下两棵松柏,撒下从家乡带来的热土。最后,双方郑重约定,10年后再相聚。

今年,“任常伦”如约“回家”

10年来,“任常伦连”全体官兵始终铭记那个约定。今年7月下旬,连队敲定回访任常伦故乡的行程。

8月4日清晨,“任常伦连”官兵代表在营区训练场郑重地挖出一抔泥土,装入特制的红色盒子。当晚,他们与贵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随行人员一同抵达英雄故里。

8月5日上午,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任常伦连”官兵代表身着笔挺军装,肩扛连队战旗,沿山路拾级而上。陵园顶峰,1945年群众捐献铜器浇铸的任常伦烈士铜像,历经80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烈士墓前,众人神情庄重,献上精心准备的花束。“任常伦连”官兵代表将从贵港驻地带来的热土撒在铜像四周,寓意两地军民血脉相连、同守初心。

8月5日,“任常伦连”官兵代表、贵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代表在烈士墓前缅怀英烈。

“来了!‘任常伦连’的战士们来了!”8月6日上午,“任常伦连”官兵代表抵达常伦庄村,85岁的村民王宝德难掩兴奋之情,连声呼喊。此时,龙口金秋艺术团团长侯桂香正与团员在认真调试乐器。10年过去,艺术团有人两鬓斑白、有人拄上拐杖,但是那个约定一直没有忘记。“得知‘任常伦连’的官兵要来,我们特别高兴,提前一个多月反复排练。”侯桂香兴奋地说。

当龙口金秋艺术团团员吹响《大刀进行曲》时,铜管乐器的震颤让时光仿佛倒流——10年前在广西,他们也是这样演奏,战士们跟着节奏鼓掌;如今在家乡的土地上,官兵们同样挺直脊梁,目光坚定有力。

活动中,龙口市老干部广场合唱团、常伦庄村村民代表与“任常伦连”官兵代表共同唱响《战斗英雄任常伦》。“战斗英雄任常伦,他是黄县孙胡庄的人……”台下的村民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歌手刘毅唱起《绿色军衣》时,不少村民红了眼眶。10年前,刘毅随龙口金秋艺术团赴广西演出,如今在家乡为官兵再次演唱。“十年之约终于实现!”刘毅十分激动,“英雄没看到的家乡新貌,我们用歌声唱给官兵们听。”

“和龙口市一样,贵港市历来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贵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韦艺向村民介绍,贵港市已连续11次获得“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10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他说,此次陪同“任常伦连”官兵代表赴英雄故乡,不仅是履行跨越10年的约定,更是一次寻根之旅。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续写双拥工作的新篇章。

守初心,英雄血脉永赓续

“任常伦!”

“到!”

每天傍晚,当“任常伦连”点名的声音在贵港驻地响起,全连官兵的应答声总是格外嘹亮。80年来,“任常伦连”一直将英雄任常伦的名字写在花名册首位,全体官兵用震天的“到!”延续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忠孝大义、永志不忘、英勇杀敌、保我中华’是我们不朽的连魂,早已融入官兵的血脉。”连队官兵说,“接过先辈的接力棒,我们更要让‘轻伤仍杀敌,重伤不叫苦,舍命杀顽敌,坚持干到底’的任常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化作强军路上的铿锵足音。”

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贵港市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为了保障“任常伦连”等驻贵部队出行安全,我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南梧公路下穿过道基地项目建设,切实解决部队出行难题;开通“拥军号”公交专线,解决部队官兵在周末及节假日的出行难题。多年来,我市除了在节日期间慰问部队官兵,还积极解决官兵子女的入学以及随军家属的就业问题,让官兵无后顾之忧。

英雄故里,同样跳动着红色的脉搏。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的常伦庄村,将英雄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村里矗立的英雄铜像凝视着这片热土,壁画长廊再现烽火岁月,红色长征路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先烈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我们要用乡村振兴告慰英灵。”王忠金介绍,通过“红色旅游+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村里建起有机农业基地,年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绘就了红绿交融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从军营到田园,从战旗到炊烟,任常伦精神生生不息。这种穿越时空、跨越山河的呼应,正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它既镌刻在连队的荣誉墙上,也绽放在乡亲们的笑颜中,更融汇成新时代奋进路上的磅礴力量。

8月6日,在常伦庄村,龙口金秋艺术团为“任常伦连”官兵代表演奏红色曲目。

作者:全媒体记者姜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