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我市著名抗日英烈李绍嘉和南京保卫战

2025-08-1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导读:李绍嘉(1896年—1937年),男,1896年出生于广西贵县石龙镇(今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早年加入粤军,随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加北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绍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3军156师468旅少将副旅长,随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后参与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2日,在与日军激战时,李绍嘉壮烈牺牲,年仅41岁,后被追赠陆军中将。2015年8月,李绍嘉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7年12月的南京,寒风裹挟着硝烟,将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在这场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中,李绍嘉以他的英勇和无畏,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风雨欲来,南京保卫战前夕

故事要从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说起。

卢沟桥畔,一场由日军精心策划的“军事演习”成为了全面侵华的导火索。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立即对宛平城形成包围之势,全面侵华战争由此爆发。

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将矛头直指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12月初,日本军队发布了《大陆命第八号》命令,整座南京城笼罩在一片紧张与不安之中。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3军156师468旅少将副旅长李绍嘉,此时正随部队紧急奔赴南京。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览中, 关于李绍嘉的介绍空缺照片。

李绍嘉,1896年(现存资料关于李绍嘉的出生年份有不同版本,此处以民政部公布的年份为准)出生于广西贵县石龙镇(今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自幼便怀揣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他性格直爽,待人热情大方,喜欢结交朋友,乐于助人,面对困难和挫折从不轻易退缩。早年,李绍嘉便投身粤军。经过军旅生涯的不断锤炼,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坚韧的意志,迅速崭露头角。

1926年5月,李绍嘉随国民革命军第4军踏上北伐征程。第4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是北伐的主力,也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李绍嘉在烽火硝烟的北伐战场上奋勇拼杀,历经无数次战斗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1933年,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与卓越的军事才能,李绍嘉获提拔为团长。1937年10月,李绍嘉任陆军第83军156师468旅副旅长,参加淞沪会战,随后赶赴南京。据亲历者、时任第83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刘绍武口述:“第83军大约是12月7日午后到达南京光华门内,担任巷战工事的构筑。”

光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光华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由此进入光复南京,易名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光华门作为南京的东南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驻守在光华门的是第87师,该师作为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在淞沪会战中功勋卓著,歼灭了大量日军,但退下淞沪战场时,该师仅剩7000余人,其中许多人是新补充的兵员。李绍嘉深知,光华门这道防线随时会轮到自己部队顶上,他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激战后的光华门。

英勇抵抗,誓死守卫光华门

12月7日起,侵华日军在其空军的支援下,向南京发起猛烈进攻。尽管中国守军英勇抵抗,汤山镇、淳化镇和栖霞山等阵地还是先后失守。日军还集中重炮对南京城进行猛烈轰炸,外加大量飞机投下劝降单,而中国军队撕毁了日军的劝降单,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12月9日,日军第九师团连续三次进攻南京光华门,均被中国守军击退,但驻守在光华门的87师遭受重创。12月10日,李绍嘉所在的第156师奉命增援光华门。这时候,光华门城墙被日军炮火炸开缺口,日军百余人突入光华门城内,并占据沿街两侧房屋,中国守军展开英勇反击,终于把突入的敌军大部歼灭。

12月11日,恼羞成怒的侵华日军集中飞机、大炮和坦克对光华门发动猛烈轰击。炮声震耳欲聋,扫射声和爆炸声接连不断,战场上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和飞扬的尘土。

李绍嘉目光如炬,冷静地指挥着战斗。他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小队,直奔战况最激烈的区域。在光华门东南侧,他发现了一座半毁的炮台,立即指挥战士构筑防线。随后,他亲自操控一挺机枪,向逐渐逼近的日军坦克和步兵发起猛烈射击。

“打!给我狠狠地打!”李绍嘉的怒吼声穿透了战场的喧嚣,激励着每一位战士。战士们士气大振,纷纷端起武器,向敌人倾泻着愤怒的子弹。一时间,光华门前火光冲天,杀声震耳。硝烟中,李绍嘉突然发现一队日本兵正企图从侧翼包抄过来,他立即拿起几枚手榴弹,果断地迎上去,把手榴弹投向敌人,随着爆炸声的响起,多名敌人随即倒下。

然而,日军的攻势依然异常猛烈,他们不断增派兵力,试图突破光华门的防线。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李绍嘉临危不乱,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部署,一次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据刘绍武回忆,11日晚,第156师挖通城墙积土,将冲入光华门城洞内约一个班的日军予以歼灭。12日凌晨,该师向军部呈献缴来的战利品一批、军曹(日本中士级别士官军衔)的头颅一个,而该师仅留一束日军用于壮胆的神符作为军中宣传品。

12月12日上午,雨花台阵地被日军攻占。中午前后,日军又攻破中华门,南京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而这时候的光华门守军防线在日军的反复轰炸下也岌岌可危。李绍嘉亲临战况最激烈的阵地前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这里再加固一下!机枪手注意掩护!”李绍嘉逐一巡查各个火力点,指导士兵调整防御布局。在他的指挥下,官兵们迅速加固防御工事,修复受损的防御设施,优化观察哨位和射击位置。

天色渐暗,战事暂时停歇。李绍嘉抓住这难得的喘息机会,让战士们稍作休整,补充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考虑到日军很可能趁黑发动突袭,他特意抽调了数支小队加强警戒,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猛烈进攻。

然而,日军的进攻并未因夜色的降临而停止。没过多久,日军的炮火再次密集地轰向光华门一带。光华门新一轮保卫战打响。

壮志未酬,满腔热血洒疆场

12月12日17时,南京卫戍司令部召集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部署撤退行动。李绍嘉所在的第156师主力开始向太平门转移。李绍嘉本想按计划好的撤退路线迅速转移,但发现仍然有友军士兵在坚守岗位,他决定留在城墙上继续战斗。

深夜,日军又一次对光华门及周边城墙发起猛攻,爆炸声震耳欲聋。光华门附近的城墙在持续轰炸下逐渐开裂,碎石和尘土弥漫在空中。李绍嘉见大势已去,继续硬撑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而且防线失守已成定局,于是他命令部属突围。他们借助城墙内弯弯曲曲的巷道,躲开日军的火力封锁,迅速撤退。就在他们通过一段被炸毁的城墙时,意外发生了——当士兵们簇拥着李绍嘉一同用绳索快速下滑时,那根绳子突然断裂,李绍嘉被重重地摔在地面上,导致腿骨骨折。部属见状马上就要背着他离开,但李绍嘉不愿拖累部属撤离,于是用手枪逼着他们立即突围,众人见状不得不含泪离去。

此时,敌方步兵正逐步逼近。李绍嘉打光了所有子弹,独自靠在一堵残破的墙边。面对团团围住的日军,他默默地取出最后一枚手榴弹,当日军逼近至咫尺之间,他毅然拉响手榴弹,与冲到他面前的日军士兵同归于尽。

这一年,李绍嘉41岁。这一天,光华门前的火光与爆炸声见证了李绍嘉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什么是忠诚与担当。

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峥嵘岁月,李绍嘉等英烈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他们信念坚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南京保卫战部分殉国将士名录。

可以告慰英烈的是,如今山河已无恙,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无数先烈的牺牲换来了如今的太平盛世,他们的英魂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作者:全媒体记者宋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