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讯 去年以来,桂平市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为统领,用“闯”的精神,以“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4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30亿元大关,增速6.4%;连续19年稳居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连续15年蝉联粮食生产先进县,10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县;新增国家级荣誉3项、自治区级表彰4项,县域综合实力稳居广西第一方阵。
经济底盘持续夯实,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面对复杂经济环境,桂平市以超常规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围绕经济抓产业、聚集群、扩增量,去年GDP达430.97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区、贵港市1.4、2.2和2.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展现强劲韧性,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8.8%和17.7%,增速均居贵港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1%,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3.8%,市场主体信心持续增强。
该市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8.6:42.3:39.1,其中第二产业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四荤两素”格局成型,肉牛出栏量、稻虾种养规模、陆基养鱼设施三项指标均居全区榜首。旅游业强势复苏,去年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文旅消费贡献率提升至35%。
产业升级步伐加速,集群效应全面释放。该市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成效斐然。去年,该市绿色家居、纸业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80亿元,心连心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闽桂木业生态城等46个重点项目竣工达产。工业园区扩容提质,“一园六区”入驻企业达233家,规上工业产值98.57亿元,同比增长51.18%。“三个百亿”项目库储备项目超千个,总投资达3283亿元。创新驱动成效凸显。去年,该市实施“千企技改”项目14个,技改投资增长111.8%;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家,创建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提升至28%,远景零碳能源基地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跑出“加速度”。
重大项目梯次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去年,该市实施重大项目485个,完成投资117.55亿元。大藤峡水利枢纽年度发电56.9亿度,灌区工程完成投资23.57亿元。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柳梧铁路桂平段完成投资10.42亿元,贵岑高速公路征地全面启动,G358东塔至南津段建成通车。全年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资金16.52亿元,要素保障力度居全区前列。
招商引资实现量质齐升。去年,该市新签约项目40个,投资额122亿元。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四类500强”企业4家,制造业投资占比达86.9%。创新“园中园”招商模式,利用标准厂房引进优质项目3个,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21%。
城乡面貌焕新升级,生态基底更加牢固。去年,该市投资7.64亿元推进供排一体化工程,新建雨污管网16公里,根治大坑口排污顽疾。完成7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保障性住房1545套,兴桂路二期等主干道贯通提升城市能级。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去年该市新建农村公路114公里,危房改造完成率100%,建成厕所革命示范区3个,石龙镇新村村入选自治区民族村寨文旅融合试点。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去年,该市民生支出79.3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7.29%。就业保障成效突出,新增城镇就业5196人,发放创业贷款7713万元,零工服务经验在全区推广。教育医疗跨越发展,新建改建学校183所,普惠托位新增1296个;桂平市人民医院组建全区首支县级医疗护理队,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95%。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7.97%,发放各类救助金4.78亿元,4个“长者食堂”投入运营。
政府效能全面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速。去年,该市政务服务“一次不用跑”事项占比99.16%,行政许可提速87.78%。要素保障持续强化:投放“桂惠贷”40.29亿元,供地8867亩,保障项目需求。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100%,“三公”经费压减16.83%。创新建立“全天候”政务服务体系,营商环境评估跃居全区第二。
作者:覃柏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