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在我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新中国同龄,在红旗下成长,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近日,记者走近三位新中国“同龄人”,从他们的经历中聆听共和国成长声音。
李木成:最“萌萌哒”老师
新中国成立3天后,李木成在港南区桥圩镇铜鼓岭村的一户贫寒农家出生,为已有3个兄长的家庭带来了新的生计负担。彼时,国家百废待兴,文化教育尤为落后。
8岁,李木成踏上求学之路。当时,我市师资匮乏,校舍简陋,几个乡镇才共享一所初中。1963年,读完小学六年级(时称高小毕业),李木成到桥圩初中(当时叫贵县四中)考初中,全村30多人参考,只有6人被录取,他是其中之一。“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李木成感慨地说,“在那个时代,能继续读书是何等的珍贵!”
然而,正当他即将初中毕业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李木成延期两年才毕业,无缘高中,只能回家务农。
1970年,村里小学教师紧缺,李木成被选为代课老师,后转为民办教师,月工资20多元。2年后,他通过大队推荐、笔试、面试等环节,顺利考入贵县工农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师范教育之路。
在师范学校,大部分学生是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的李木成在首次段考中竟然夺得数学第一名的好成绩,引起数学老师梁彩福的关注。
1974年,李木成毕业,原应任教小学,但因高中教师紧缺,经梁彩福老师推荐,他成为桥圩高中一名数学老师,一教便是17年。其间,他利用寒暑假提升学历,先后取得广西师范大学函授专科和华中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文凭。
1992年,李木成调至市江南中学。他主动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每次新学期开学,他总会花上大量时间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理想目标等。1999年高考后,市江南中学接到桂林医学院招生办的电话——该校考生杨育强填报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因分数不够,该招生办问其是否愿意接受调剂到麻醉专业?时间紧急。
杨育强是李木成的学生。那时,电话尚未普及,李木成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花了1个多小时才来到位于港南区湛江镇的杨育强家。在征得学生同意调剂后,李木成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到学校。后来,杨育强毕业后成为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在多年后的聚会上,他感慨:“当年要不是李老师,我可能就落榜了。”
2009年,李木成退休后被返聘回校,后分到市新江南实验中学教学,直至今年7月才真正从教坛上退下来。在他家中,李木成珍藏着学生写给他的信、贺卡、纸条,以及所教班级的成绩单和学生资料。
李木成在翻阅学生的信件。(记者黄荣欢摄)
2019年暑假前最后一节数学课,市新江南实验中学1723班36名学生自发给李木成写信,希望他能教他们到毕业:
“忆起第一回您帮我们批改答题卡,上面仔细的红笔批注实在是令我们大吃一惊,您还每周两次晚自修到教室帮我们解决问题,我第一次感受到您的负责与敬业……”
“在我眼中的木哥,是一个活泼、幽默、睿智的老师、朋友,并不觉得您凶,反而觉得您是反差萌。因为有您,我的数学进步了。”
“您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许多做人道理、人生经验,我们会铭记于心。希望下学期还是您教我们数学。”
……
李木成从教50余载,获奖证书众多,但他最为珍视的一份是2016年教师节上1406班全体学生给他颁发的“最萌萌哒老师奖”。“获得这个奖状时,我还不知道‘萌萌哒’是什么意思。”李木成笑着说。如今,再一次端详奖状背后同学们的签名、留言,他激动地说:“这是当老师最有意义的事情!”
覃捷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忠实践行者
在新中国诞生的同一天,覃捷挺也呱呱坠地到港北区庆丰镇良山村一户农家。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神州大地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1968年,还在读初中的覃捷挺获悉征兵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他说:“我要像雷锋同志一样,戴上大绒帽,我觉得那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覃捷挺被分配到海南军区担任通信兵。在部队里,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说:“通信兵是信息桥梁的搭建者,确保指令畅通无阻,连接前线与后方。我们虽然不在最前线,但肩上的责任同样重大。”在入伍的第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年便获得提干的机会。
当兵11年间,覃捷挺只回过一次家。1976年,正在执行一次任务时,他获悉父亲因病去世的消息,深感愧疚,但父亲生前常常教育他:“先有国才有家!”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奉献的决心。
1979年,覃捷挺退伍转业到地方,任职贵县广播站修理服务部副部长。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他主动向老师傅请教,自学相关知识,很快就掌握了维修技能。除了维护广播设备外,他还学会了家用电器维修,为群众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1986年,覃捷挺在贵县广播站的推荐下,参加了贵县县委党校中专班招生考试,并顺利考上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毕业后,他被组织部门调到贵县纪检监察机关任宣教室副主任。从技术员到“笔杆子”,他再次面临挑战。但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向前辈学习采写方法,并在《监察之声》《贵港市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有一次,为了写好一篇关于贵港市电缆厂发展纪实稿件,他通宵达旦写作,第二天双耳突然失聪。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不仅写出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稿件,还获评为《贵港市报》优秀通讯员。
覃捷挺在家里帮街坊邻居维修电器。(记者熊耀章摄)
覃捷挺退休后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将家里的客厅和楼梯间改造成家电维修工作室,继续为街坊邻居提供修理服务。别人丢掉的旧家电,他就捡回来,把上面还能用的零配件拆下来,在帮助困难群体免费修理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在新冠疫情期间,他积极响应社区号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防控贡献力量。有一年除夕夜,正和家人守夜的覃捷挺突然接到求助电话——一个街坊家断电了。覃捷挺二话不说,提着工具包就上门,检修后发现是家里的总开关坏了,但因夜深商店已关门,覃捷挺第二天一早又去帮忙买来配件,上门给街坊换好。
如今,已经75岁的覃捷挺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说:“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随叫随到,用实际行动践行‘向雷锋同志学习’。”
韦秀娟:书写医者仁心
新中国成立一个星期后,韦秀娟出生了。10月8日韦秀娟生日当天,记者来到她家采访。
韦秀娟出生在桂平市南木镇山塘村。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她从小被父亲寄予厚望,她的名字也是在她识字后自己取的。
韦秀娟10岁读三年级时,国家正经历着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每学期1.5元的学费家里都无法凑齐。期末时,老师催缴学费,她倍感羞愧,于是在第二学期开学时选择了逃学。得知此事后,父亲怒不可遏,拿着鞭子一路抽打,将她赶去学校。“以前家里穷,姐姐们都没能上学。现在有条件了,我再苦再累也要供你。”父亲的话,让韦秀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期望,她抹去眼泪,从此再也没有逃过学了。
韦秀娟自小活泼好动,是村里的“孩子王”,经常帮小叔采药,潜移默化中,她掌握了不少中药知识。一次,邻居手部无名肿痛,韦秀娟凭借所学,配制了三副中药,治愈了邻居的病。当时借住在她家的政府部门工作队员见状,向她父亲建议:“你这小女儿学医有天赋,可以去学医回来为人民服务。”
1971年,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和公社党委的推荐下,韦秀娟参加了工农兵大学生招生考试,成为广西医学院(现广西医科大学)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享受学费全免、每月伙食补贴等待遇。
大学4年,韦秀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周末常与班长相约南宁市南湖公园,互相提问、回答,巩固知识。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学业成绩在105人的班级中名列前茅,成为班上的“小老师”。
毕业后,韦秀娟先后到桂平市南木、覃塘区大岭以及港南区木梓、木格等乡镇卫生院工作。面对各种病征的患者,她将中医、西医知识融会贯通,医技水平得到广泛认可。1991年,韦秀娟调入市妇幼保健院工作。在一次参与抢救一名休克的危重症病人时,手术室里其他医生认为要用10%的葡萄糖给病人输液,韦秀娟持反对意见。她认为,糖分多了,水就会流失;应该用糖盐水或者平衡液来给患者补充水分。最终,她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输液方案,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赢得了同事的尊重。
韦秀娟 (右二) 与家人在毛泽东故居前留影。(受访者提供)
事后,她还主动向院长建议加强医护人员在输液知识方面的培训,并亲自授课。不论是在妇产科住院部还是门诊,她始终以满腔热忱,关心医院发展,提出配置多学科医护人员等建议,为医院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市妇幼保健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预防保健、医疗、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地级市妇幼保健院,学科建制完善,业务水平领先。
2021年,韦秀娟获授予首批“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受她影响,小儿子也考上了广西医科大学,走上了从医道路。
今年7月,韦秀娟与家人一同参观长沙橘子洲、毛泽东故居等地。站在毛泽东雕像前,她对孩子们感慨地说:“没有毛主席、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者:首席记者 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