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 | 千年老街的时光之约

2024-09-0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秋日艳阳,微风轻拂,漫步在港北区贵城街道这个具有千年历史印痕的城关古镇,探寻她的古迹、古韵、古风,留住城市记忆。古老的建筑,如同一本打开的历史长卷,每一块石板、每一片瓦砾都是时光的见证者,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门,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

老街道古文化

贵县(今贵港市)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朝,‌当时设布山县,‌属于桂林郡。秦末,桂林郡更名为郁州,布山县属郁州。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布山县属郁林郡。‌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县的行政归属和名称多次变更,‌直到明代正式命名为贵县。‌

1949年12月,贵县设立了城关区即贵城镇所在地。

1954年5月,城关区改为城关镇。

1965年11月,城关镇更名为贵城镇。因是原贵县人民政府驻地,取“贵县”“城关”各一字得名。

2005年9月,贵城镇撤镇改为贵城街道。

2008年至2022年,在对贵城街道一带进行旧城改造中,首次发现了贵城遗址,市人民政府当即请来广西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到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从秦末南越国时期一直到明清的历朝文化层堆积、大量汉代及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建筑基址,以及壕沟、官署、水井、排水管道、城墙等城市建筑材料和基址。包括大量的瓦片、瓦当,最为特色的就是文字纹瓦当,以篆书写着“萬嵗”(万岁)二字最为罕见。万岁纹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瓦当纹饰,是“千秋万岁”的简写,表示祈求长寿、永久之意,在当时多用于宫殿的装饰,它是建筑的基本构件之一。此外还有陶罐、瓷碗以及数以百计的各类陶瓷器,在贵港博物馆堆放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贵城遗址出土文物,这说明自秦汉以来直至明清、民国时期,其跨越了2200余年的时光。

贵城街道一直是古郡、州、县治所的城址所在地,因而将其命名为“贵城镇遗址”。经过10余年对贵城镇遗址的考古挖掘与保护,盘活了旧城墙、大南门、天主教堂等古建筑群,迎来了各地的参观者。

老城门有印记

大南门城楼。

贵城街道大南门(港北区政府旧址贵城镇遗址)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原为土城,到了元代1352年才以石板修建,明朝1603年间用青砖增高,曾在清代康熙二十年和光绪初年先后两次重修,城墙残长28.7米,城楼高6.6米、厚8.66米,拱门高3.4米。

历史上的大南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古代重要的客运码头,也是传递文书、官员往来及商旅运输等中转、停泊的水陆交通枢纽。旧时的大南门非常繁荣,人来人往。在大南门外礁石群当中刻有“过渡莫争船”的摩崖石刻,为康熙二年(1663年)间由贵县贡生曾光国所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宁海关正式开关,下设南宁东关、田东关、百色关、横县关、贵县关五处分关,这是贵港正式对外开埠通商之始。从大东码头登陆上岸后,这片集码头客运站、会馆戏院、商号当铺、食肆林立繁华。

“我是土生土长的贵城人,古时,进出县城需通过城门,人们习惯将城门所在地称为大南门。”今年70岁的邓霖生说,时代变迁,贵城人民依旧习惯于称自己为“贵县街人”。

老街巷有存载

走进贵城街道历史文化街区,随处可见民国时期风貌的骑楼建筑,大多为“西式造型,中式纹样”结合的多元建筑。贵城街道永新社区支书陈静介绍,迄清末起,贵港老城五门城内的街区向城外的沿江一带民宅区域扩展,以东门街(今和平路南段)—棉花街、新兴街(今贵城街道永新街)这个十字街区域最为密集,当时布店、成衣、五金、烟茶、洋杂、照相、印刷、装潢等商铺都集中在这一带。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贵县地方乡绅倡议拆封闭的五门内城(今贵城镇遗址),开辟街道,时任县长黄绍耿遂成立拆城建街委员会,掀起拆城墙建街道的建设浪潮,拆除了五座城门之间的城墙,修建了11条大马路。民国时东门街一侧的街区,总共有10间相通的糖烟门市商铺,当时俗称“十间通”。

与此同时,一条条街区也应运而兴,这些文化街区商铺一字排开,连缀成行,面向街道,有些则直达郁江岸畔,街区成为城内城外之间过渡地带的独特建筑物,可以说,老街区承载了贵港城垣的变迁历史。此外,还修筑了码头、公园、医院、中学堂、纪念堂、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设施,使得当时贵港初具近代化新型城市之雏形,整个城市风貌为之一新。

李氏家祠

老建筑有活力

光绪《贵县志》记载,贵城街道登龙桥古桥左为东湖,右为蒙塘。雍正年间(1723年)始建,用青白石砌成,横亘于湖的南北,长约90米,宽约305米,似一条龙,故称登龙桥,桥中间建有通道凉亭。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知县在通道凉亭南北题“登龙胜迹”“东井名区”。旧石碑曾刻有联句“水从白玉环中过,人在青龙背上行”。晚清一品官,名书法家陈璚书“东湖”二字石碑,竖于桥头上。

位于贵城街道古榕路的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是一座三进一开间的二层铺舍,砖木结构,原是党员张国才的住所,也是当时中共广西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1928年6月1日,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旧址二楼秘密召开。这次会议是广西自1925年建党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的重要会议。

2019年10月,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该旧址以新的形态继续传承红色书香文化。

老贵城有故事

宋代贵县登龙桥出了一个名扬两广的大孝子,名梁诏,自幼父亲早亡,靠其母亲赵氏含辛茹苦养大,他对母亲十分孝顺。少年,梁诏勤奋求学,知识修养与日俱增,平日和颜悦色,从不忤逆长辈心意。梁诏十五六岁就去江对岸的思湾村(今港南区苏湾村)教书,他白天教书,晚上回家侍奉母亲,不管刮风下雨天天由渡口往返,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人们都叫他“梁孝子”。

光绪三年(1877年),乡绅名宦陈璚书写“梁孝子里”榜书刻石,并将梁孝子像碑一起立于登龙桥桥尾处(原登龙桥旧村)。村民对“梁孝子”的推崇怀念,将“梁孝子”刻石像立于“甘露亭”中,作为孝德楷模供世人观瞻敬仰,之后人们将村名称为“梁孝子里”。

2010年,登龙桥社区将“梁孝子里”石碑重立于“三界庙”对面供世人瞻仰,使人们深深感受到孝子大德的遗爱,千年历史逝去,世人对“梁孝子”的推崇、怀念始终不曾间断。“梁孝子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典故,一段传颂近千年的源出贵港本土孝文化的活样本。

记者从震塘社区了解到,在贵城街道还有震塘下街李氏祖祠,李氏祖祠位于郁江边上,是目前贵港市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家族宗祠,李氏祖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李氏的祖上较有名的人物是清康熙年间的贵县才子李彬,明末清初,广西诗坛有“北谢南李”之称。“北谢”指全州谢良琦,“南李”则指贵港李彬。如今,这座祖祠是贵港城区为数不多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这得益于“南李”浓厚的爱家爱乡宗族意识。2011年,震塘下街李氏祖祠被列入贵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走在贵城街道的旧城大街上,能偶遇不少手拿相机、边走边拍的市民。老贵城的旧时记忆日新月异,都被他们珍藏在镜头里。老县城的改造与保护,日渐成为老贵城人共同的心愿。2023年9月,我市已开展对水流沟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进行普查和认定,并完成了《贵港市水流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贵港市大南门公园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未来将推进老街区综合改造升级,包括贵城城墙本体保护、遗址展示、恢复小南门等,展现我市古郡新城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我市文旅打卡的新热点。

作者:易舟琴 通讯员 黎建辉 陆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