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美丽贵港是我创作路上永远的风景——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建国

2024-03-3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记者 张日芳   网络编辑:何美凡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曾师从吴作人、李可染等艺术大家,在贵港 4 年多,他沉醉于贵港美丽的风景,以北帝山和平天山为素材,倾心创作了巨幅山水画 《北帝山》《壮哉平 天山》《江山永固》 等一批美术作品。

何建国在创作。(记者张日芳摄)

国画 《壮哉平天山》 何建国

美丽贵港是我创作路上永远的风景——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建国

3月5日上午,在市博物馆一楼大厅,一位90多岁的老人深情凝视着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画面中,展现的是平南县北帝山峻美雄奇的风光。

这位老人名叫何建国,是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曾师从吴作人、李可染等艺术大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以及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美术家协会顾问。何建国早年以水彩画、水粉画、电影宣传画见长,画界对他有“多栖艺术家”之称,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画作360余幅,国外收藏其画作350余幅,法国巴黎卢浮宫曾邀其举办画展。他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曾为我国3000多部新闻纪录片题写片名。

“这幅画是我绘画生涯中最大幅的作品,原来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会堂贵港厅。过几天,我们就要离开贵港,临行前想再来看一下。我对贵港有着不舍的感情。”何建国告诉记者,为了创作这幅画,他不顾年事已高,三上北帝山,徜徉在雄奇的美景中,创作的灵感一次次从内心泛起。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位老者从艺的艰辛、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国画 《北帝山》(210cm×820cm) 何建国/宋耀乾

幼年病后疑“废了” 姐姐发现其天赋

何建国生于1932年,湖南邵阳人,从小喜欢绘画。他对广西的山山水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1949年起,他在广西当兵5年,在广西军区从事美术创作工作,1952年被调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美术设计40余年。国家广电部1989 年发文认定其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

其实,何建国学习绘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小时候,曾因病差点被认为“废了”。

何建国生于三代秀才之家,父亲擅长写诗,书法极好,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他3岁就熟背很多古诗。没料到的是,他3岁多时得了一场病,后来就全部忘记之前能背的诗书以及生活片段,亲人极为担心,母亲时常叹气:“看来是废了,这个样子不知还能不能上学。”

何建国的姐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照顾弟弟的过程中,她发现何建国虽然有时迷糊,但形象思维极好,拿根木棍在地上或墙上涂鸦,很快就能画出常见的花鸟,栩栩如生。姐姐很惊喜,对父亲说:“弟弟有绘画天赋,可以上学。”

“我很幸运,上学后一直得到家庭和学校在绘画方面的培养和挖掘,初中毕业后读的是美专,后坚持走美术创作道路。”何建国说,姐姐通过努力,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

在姐姐的鼓励和父母的支持下,何建国的绘画天赋得到很好发挥,16岁时考上华中艺专。他专心学画,主攻水彩,成绩优异。1949年邵阳解放后,他毅然投笔从戎,随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来到广西,在广西军区政治部任美术创作员,创作了一大批连环画、宣传画和年画作品。

一张海报的构思 带来创作的飞跃

在部队,何建国不断求索,获得长足进步,1952年在广西直接被选调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

1954年,文化部拍摄传记纪录片《梅兰芳》,何建国负责绘画海报。

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一生充满艰苦、勤奋、创造和成功,其艺术、生活、政治各方面在纪录片中都有体现。海报的设计,要以什么作为形象刻画的基础呢?何建国反复研究纪录片文字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了解影片的结构处理。影片着重描绘梅兰芳怎样从一个爱国主义者,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他要塑造一个精神饱满、意志坚定和目标明确的形象,表现出对未来蕴藏无限信心,对党对人民的事业忠诚热爱,同时要有和蔼可亲的风度。

何建国用心研究梅兰芳的作品,从《枝向暖开》《松树图》《面壁图》等作品中获得启发。“我感受到他对新生活的向往。人们常说梅兰芳的唱腔、身段、手势很美,似乎应以美的戏曲动态来表现他的形象,但这样又缺失了传记的特征。”何建国介绍,若是小说或电影,可以把人物的一生从小到大描绘出来,但绘画海报必须在一个“镜头”里,高度集中地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思想。关于《梅兰芳》海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范围去各自理解,说他正在给朋友说戏也可以,说他向青年传授自己的艺术也可以,或者说他正在模拟舞台动作也可以。

最终,何建国设计的《梅兰芳》海报画面,梅兰芳以便装出现,精神饱满,拿着扇子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通过这个大众熟悉他的旦角手势,交代职业身份,这样便与他的舞台艺术片海报有了区别。海报背景采用了松树图。“虽然可以用梅花来表示艺术家纯洁高尚的品格,但他曾在敌伪统治者面前拒绝演出,蓄须作画,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民族气节,在人民当家作主以后又表现出无限热情的艺术家的情操,用松树来比拟更有气势,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内在联系更为贴切,主题也更加突出。此外,海报有松树作为室内一景,有自然真实之感,这一层是外在联系。”何建国如此解释设计理念。

这版《梅兰芳》海报一出,名噪京华。这是何建国创作的一次飞跃。他的感悟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走进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的40多年,何建国为数十部文献、传记、纪录电影创作电影特技美术,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艺术创作取得突破和飞跃性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水彩画、水粉画、电影宣传画见长,其中水粉画《幸福的园地》在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奖,《梅兰芳》《百花争艳》《苏联芭蕾舞艺术》等享誉中外。

偶遇大师转“战场” 直抒胸臆山水间

何建国原来主攻水粉画和水彩画,在与李可染、吴作人两位艺术大家偶遇后,转而专攻中国山水画。

1977年,何建国在参加拍摄李可染、吴作人两位中国当代画家的艺术片时,负责创作影片宣传画,画作色彩明亮、风格稳重、形神兼备。

李可染是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的弟子,吴作人是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的弟子。当时,李可染看了何建国的画作后沉吟半晌问他“今年多少岁”,答“45”。李可染说:“你基础较好,现在学山水画也不迟。”一旁的吴作人同样力劝:“徐悲鸿25岁开始画中国画,我是35岁才开始,你年龄虽大一点,但正走向成熟期,好好把握。”两位大师年入古稀,如此力劝,何建国喜出望外,此后成了李可染的问读弟子,经常上门讨教,一画不可收拾。

为了画好山水画,何建国背着画夹走遍祖国千山万水,每到一处都“搜尽奇峰打草稿”,把美景一一收入画中。一笔一画间,色调冷暖、浓淡虚实、空间呼应、物体衬托等,都有艺术的对比,对画中线条、点面、色彩进行精心发排,而不是随心所欲。比如,静默的大山、飘动的行云,清幽的江水、行走的舟棹,高山的峭壁、起飞的白鹭,动静对比,有版画的力度,也有水彩画的滋润,浑厚或淡雅,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扩大空间或增加层次,写实又写意,有时仪态万千,有时淳朴宁静,不断变法,大胆探索。

风格留白即“小满” 中西合璧总相宜

何建国的画风,从早期的典雅秀丽,到后来的浑厚雄奇,从写实勾勒山水,到挖掘地域内涵,不时变法,灵气十足,其中一点:十分看重留白。他曾创作这样一幅画:立着的一块山石中间突然一断为二,那留白处是云?还是水?谁也说不清楚,但参观者大赞很妙,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对此,何建国认为,画作不能画得太满、太实,这份留白,留的是深邃和宽容,就像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一样,“不满”才是精美的艺术。

何建国崇敬自然,热爱祖国山河大地,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前列,创作硕果累累,曾在北京、长沙、苏州、南宁等10多个城市举办个人山水画展,为北京地铁、长城饭店、昆仑饭店、泰山宾馆等单位绘作巨幅山水画,其山水画作在韩国举办的国际美术大赛中3次荣获特别奖。中南海、北京民族文化宫、银川美术馆、荆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邵阳市美术馆等国内单位现已收藏其作品300余幅。

何建国博采众长,不拘一格,既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又不失时代感,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绘画风貌和时代精神的同时,注重吸收西方技艺之精华。上世纪50年代,有英国画家两次在北京举办画展,风格各异的外国作品给何建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到,外国山水画的光和颜色都运用得很好,此后他在创作中便将中国画线条与西画对光的呈现和颜色的表达结合起来,大胆实践,在山水画中吸取和借鉴西方焦点透视法,对光影法灵活运用,但严格要求自己作画不雷同前人,不雷同别人,也不能雷同自己。如此,他的山水画不仅享誉国内,还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世界。1992年,韩国在釜山美术馆举行国际美术大赛展览,他的参展作品《黄山景色天下奇》获特等奖。1993年、1994年,韩国相继举办同样性质的美术展览,他又以作品《漓江景色天下秀》《太行秋早》参展,蝉联特等奖。至今,法国、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累计收藏其作品 350余幅,他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德养画画养心 孜孜以求永向前

自古书画不分家。作画之余,何建国习惯练习书法,书法自成一格,曾为国家3000多部新闻纪录片题写片名。书画艺术修葺了他的心灵。修养经年累月,品德厚积薄发,他为人坦诚,心境宁静,毫无大画家的架子和派头,只管在对山河大地的崇敬中寻找艺术新天地,以德养画,以画养心,竭力通过作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绘画风貌和时代精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中国美术》和《中国画》两部专题影片中,对他在山水画上的贡献和从业品德作出高度评价。

美丽祖国山河锦绣,创作动力永不枯竭。何建国几十年如一日,不顾严寒酷暑,经常奔波在祖国名山大川中。73岁那年,一个秋天的雨夜,他从嵩山之巅把长途电话挂到家乡一位朋友家里,说正与一批画家在嵩山写生。朋友风趣地说:“鞍马秋风里,最要扶持,最难将息,年事渐高了,要保重龙体。”他放声大笑说:“挺得住,挺得住,有收获,有收获。”

壮美广西“情未了” 美丽贵港我爱你

在解放广西的历史时期,以及在北京工作后,何建国都为广西拍摄电影纪录片留下深深的足迹。“我与广西是有缘的。”他动情地说,由于工作原因,他在不同时期都画过桂林、河池、崇左、龙州等地的山水,作品无论是巨幅或小品,都获得同仁和社会的好评。这份成果,源于他对壮乡纯真的爱和深深的眷恋。

机缘巧合,2019年12月下旬,何建国应邀再次来到壮美广西,来到贵港。首要大事是为贵港作一幅画,此画将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悬挂于自治区大会堂贵港厅。

年事已高的何建国对这项艺术创作任务充满激情,他翻阅贵港历史文化资料,多渠道了解贵港文化。“我很激动,贵港作为广西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设区市,其山水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层次,平天山和北帝山是我的兴奋点。经与领导交流,最终确定这一巨幅画作取材于北帝山。”

短短半个月,何建国在亲友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3次前往北帝山。当时,景区的路还没修好,各方面条件还很有限,他徒步走过想走的每一寸地方,从不同视角观察和感受北帝山的气质。陪同人员看到他手拄拐杖却神采奕奕,有人自叹不如。

“北帝山的山体之间,有空旷的田园,这样的风光对我来说是惊喜,以前极少画过。”何建国说,三访北帝山,他越看越喜欢,后来将航拍图结合亲身感受,开始创作。

这幅画的规格为210cm×820cm。如此巨幅,何建国从没画过。但是,北帝山的特色令他兴奋不已,他每天在画室里安心作画,推进创作进度。

“这幅画的创作历时3个月,有时晚上灵感很好,我画到次日凌晨1点多。我这个年龄,他们很担心,也许是我的心很宁静,健康情况一直很平稳。他们总劝我慢点来,哪里知道创作中的乐趣。”想起陪同亲友的担心,他有点“得意”。

北帝山画作完成了,俊秀的山体 、茂密的林木、奇美的石峰、明艳的花朵、清澈的泉水、隐约的仙雾一一呈现。画作送至南宁后,引起热烈反响。有参观者评价:5个层次的表达画出空间的广阔和迷人的风景,就算是一棵草,也有向阳的朝气,淡然中不乏激进的节奏,传出大山深处文旅振兴的强音,“响起”这方水土的人民追赶外面世界的“旋律”。

继北帝山后,何建国又去了平天山。不久后,平天山画作《江山永固》也圆满完成。

记者采访时,何建国细细一算,他退休至今的20年,走遍大半个中国,山水画作品大小共有5000多幅,其中贵港题材100多幅。这位老艺术家,埋头创作4年多,把贵港文化镶进美丽画卷,为贵港文艺事业的提升献出了名家智慧和力量。

准备返京了,何建国在他满屋纸笔墨的画室里,入神地看着贴在墙壁上的草图,不时躬身慢慢描改桌上的图画,丝毫没有准备出门的迹象。他说:“其实每到一处创作,我都增进思考,增长了学识,祖国大好河山总是把我的心装得满满的。在贵港4年多,我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临行前有太多不舍,但我在心里不会告别,因为美丽贵港是我在创作路上永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