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雄狮唤醒冲口春

2024-03-03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潘大林   网络编辑:周霞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衰败直到消亡的过程,一个人或者一个村庄,莫不如是。有的衰败之后便是消亡,有的衰败之后却会重生。前者,我从网上看到一些大西北的村子,墙倾屋倒,荒草丛生,阒无人迹。后者,就在我们港南区的东津镇,一个叫冲口的小村子。

郁江从西北流来,到这里猛地转变方向,向东面磅礴流去。一条不知名的细小河流则从南部向着郁江逆向而冲,汇进滚滚的郁江之中。这条小河与郁江构成了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冲口屯的位置。

冲口屯望江亭。(潘大林摄)

郁江南岸的冲口屯有个小小的古码头伸进郁江之中,江岸上长着一些巨大的相思树。据说,这些相思树是百年之前新桂系头领李宗仁所植。那时,他与桂平的郭德洁正新婚燕尔,和郭德洁在江岸上种下此树,以纪念他们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休闲时日,李宗仁会站在相思树下,顺着江中向东远去的风帆,久久地驻望着下游的桂平,思念着他那新婚的妻子。

与李宗仁有着莫大关系的,还有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海洋屯。那里每年农历四月十一,都会过一个叫“将军节”的节日。一百多年前,土匪围攻海洋村,村民英勇顽强地进行反击,一连苦战数日,但土匪实在太多,战斗呈胶着状态。当时恰逢李宗仁率领部队经过此地,问明情况,果断投入战斗,击败土匪,使海洋村免受屠戮之祸。有感于此,村民便将剿匪胜利这一天定为将军节,以表达对曾经有恩于村子的李宗仁将军的敬意。

李宗仁虽然是旧时代的军人,但当时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热血青年,他带兵在玉林一带驻防,做到“生平治事谨慎,自奉甚俭,一切为当地人民和本军上下官兵的福利着想”,因而在玉林、贵港一带留下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趣闻轶事,至今广为流传。

江流滔滔东去,往事已越百年。地处郁江岸边的冲口屯,在宁静中经历着自己的沧桑巨变,当年李宗仁先生富民强国的宏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21世纪得到了实现。

原先,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冲口屯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外面许多地方都通高速高铁了,但人们要到冲口屯,即使坐着汽车过来,将近村子,还是得靠步行穿越最后的数公里。那段路尽管不是很长,但路面坑洼不平,晴天灰尘弥漫,雨天泥泞难走,以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工作,外面村子的女孩子也不愿嫁到这里来,“有女不嫁冲口屯”的民谣便传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138户人家、700多人的村子便逐渐衰败了,土地开始无人耕种,荒草疯长。到2015年底,全村仅剩下20多名年老体弱的人,每天坐在村头的大树下,望着升起又落下的太阳,眼睛里流露出迷茫的神情……

其实,冲口屯人一直都在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冲口屯有李、蒙、姜三姓,尽管姓氏不同,但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素来相互帮助,共同寻找着改变命运的机会。上世纪50年代,从村子里走出去的李建彬先生,曾经是自治区劳动模范,担任过覃塘水泥厂厂长。那时候,他所能做的,就是回村里多招几个工人。整个水泥厂3000多人,他从村里招去了100多人,虽然做的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力活,但总算不被困死在那个荒僻的小村子里。

眼看着冲口屯就要被时代的洪流淘汰,村中土地开始荒芜,村民越来越少,村里人干着急,又不能改变什么,只能从心底期待着出现根本的改变,使村子有重新振兴的那一天。

机会终于来了。

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如和煦春风,终于吹拂到冲口屯,看着外面热火朝天的大好形势,村民们再也按捺不住了。

2016年,听说国家要修一条公路到冲口屯,这无疑为乡村振兴提供绝好的发展机会。但要改变村子,关键还得靠村里人自己动起来。

首先动起来的是原覃塘水泥厂厂长李建彬的儿子李平。他在外面做过多年生意,走南闯北,吃过不少苦,也赚过不少钱,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人脉和人生经验。他回到村子来,为发展村子献计出谋,大家被他火样的热情所感动,将他选为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冲口虽然只是一个屯,但却有17名党员。要想火车跑得快,得靠车头带,支书当然要选一个大家信得过的能人,大家认为:李平就是能人,就选他当支书!

李平了解村子的情况,了解上面的政策,与镇里、区里的领导有着不浅的关系。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村子争取来许多优惠条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子里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健全村子户主会,让大家都能参与村子发展事务,以此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广泛宣传,大家的热情被发动起来了,开始踊跃为村里的修桥补路捐款。村子里100多名外嫁女也回娘家参加活动,她们不但为自己的长辈奉献孝心,还纷纷为村子建设捐资相助。

村子建起游乐场,吸引来众多村外的游客。建起长者食堂,供村里65岁以上老人免费享用。所有这些事务,李平都参与其中,身体力行。他还一手组织比麟堂龙狮队,把它打造成冲口屯一张响亮的名片。

舞狮在唐代就有,白居易看到的是从我国西部传进中原的,他的《西凉伎》一诗写的就是舞狮子:“奋迅毛衣摆双耳,金镀眼睛银贴齿。刻木为头丝作尾,假面胡人假狮子。”诗中描写的狮子,其实与今天舞的狮子已十分相似。舞狮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千百年间,在华夏大地上衍变成南北两派,北狮重形,酷似真狮,动作灵活;南狮重神,造型威猛,鼓乐激昂,故又称醒狮。

冲口屯的醒狮有着悠久的传统,以前逢年过节,村里年轻人都将锣鼓敲得震天响,把威猛的雄狮舞到四面八方,赢得大家交口称赞。但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醒狮活动一度沉寂下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李平决心将雄狮唤醒,他自己成了冲口醒狮的第三代传承人,通过数年的精心组织和积极训练,带出一批技艺精湛的舞狮者,带出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

醒狮队队员在训练。(杨喆摄)

醒狮队在大难度的桩上演练。(潘大林摄)

为训练醒狮队,村里建起醒狮基地,闲暇时,年轻人在基地里训练,在高桩上跳上跳下,摔下地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爬起重新跳上高桩,继续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勤学苦练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2019年,冲口屯的醒狮登上央视春晚“百狮报喜贺新春”节目,于2020年6月被公布为第七批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22年荣获全国第三届民族龙狮文化展示活动社会团体专场的金奖。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冲口屯举行。(贵港日报签约摄影师郑文虹摄)

醒狮队在表演非遗节目。(杨喆摄)

醒狮队向游客致意。(贵港日报签约摄影师郑文虹摄)

村子重新热闹起来,也美丽起来,众多游客被吸引过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有5万多人(次)来到村里游玩。期间,村里组织了迎春孝文化节,100多名外嫁女返回娘家,为老一辈祝贺新春,为他们梳头洗脚剪指甲,以这个虽小却是贴心的行动,奉献自己孝心。

这一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醒狮威猛,锣鼓喧天,人们的歌声笑声欢呼声,在郁江边上烘托出满村浓浓的春意!这,无疑也是当年的李宗仁先生所乐意看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