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坚持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围绕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破难点、疏堵点、出亮点,推动“为民解忧办实事”工作落实落地,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最近,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第76期工作简报刊发了我市及来宾市等地“四下基层”的做法。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在简报上作出批示:“这些做法很好。既解民忧民盼,也锤炼党性作风,整体提升执政为民、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把‘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和勤政务实的机制发扬好、传承好,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破难点 为经济发展蓄能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只有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月8日,在贵港高新区粤桂产业园的广西杭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植物纤维材料项目现场,1.2万平方米的车间里,首条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目前有工人约50人。
该公司副总经理柏胤雷介绍,项目于2022年底开始建设,总投资1.2亿元,预计年产值3亿元以上。此前,因厂区位于园区蒸汽管道末端,企业蒸汽使用遇到困难。贵港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到企业诉求后,立即对接企业及有关部门,将蒸汽管道铺设至项目区域内,保证了项目前期设备调试等工作顺利开展。
去年以来,我市制定出台“跟进服务破难题 优化环境促发展”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要素保障、行业管理服务提升、惠企政策落实、产业转型突破、企业产销增效、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六大攻坚行动”,持续跟进实体经济调研服务,着力解决一批企业个性问题、重点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着力建立一批创新性制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截至去年底,全市协调解决企业反映问题710个,办结率98%。新开工招商项目224个,竣工109个,累计到位资金701.72亿元(含续建项目),其中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72.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98家,总数达1188家。
全市选派38名实体经济服务员深入企业、项目建设一线,宣传财政惠企、社保缴纳、税费优惠、用地用水用能等政策,推动政策走进企业、红利惠及企业。去年新增185家工业企业纳入“桂惠贷”名单,较2022年增加181家,累计投放贷款11.17亿元。
我市还充分运用“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党建工作平台,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其中,统筹协调解决园区26宗约6885亩涉嫌闲置、低效用地的历史遗留、涉及多部门的难点问题,成功回收20宗4328亩建设用地,并重新安排 31个项目进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
疏堵点 基层治理增效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力之所至。
1月9日,在港北区凤凰社区凤凰城东巷,原来坑坑洼洼的瓷砖路已经改造成崭新的沥青路。“改造后路变得宽敞整洁,我们出行、管理都更方便了,这是一项利民工程。”凤凰城物业工作人员杨平说。
凤凰城东巷因为周边车流量、人流量大,路面破损严重,成为居民和商户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港北区通过调研,将该路纳入2023年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项目。整个项目共改造城市背街小巷33条,已全部开工,包括路面翻新硬化、改造、建设雨污排水工程等,总投资约2800万元,目前完工11条。
去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目前,市中心城区新增学位9000多个;新增或改造完成敬老爱老公交线路8条;创建百姓满意星级农贸市场7家;全市6个图书馆、6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7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市人民医院等7家定点医疗机构完成日间医疗医保支付改革;实现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14项医保服务事项办理“免填单”、区内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免申请”、生育津贴支付“免申即办”及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免申即享”;建成157个社保卡即时制卡网点,覆盖67个乡镇,市本级、桂平市、平南县共有5家银行入驻人社服务大厅,实现社银一体化服务,港北区、港南区政务大厅已引入农行开设专窗提供即时制卡服务;建成68个乡镇公安派出所“户籍+交管”业务服务窗口,广西公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网上预约服务网点全部开通,群众办理业务更便捷。
人民群众无小事。我市落实领导干部“双包双推”(包乡镇、包案件、推动化解、推进社会稳定)机制,搭起党群“连心桥”,实行包案领导接访信访人、责任单位领导下访信访人、信访部门领导约访信访人、工作人员家访信访人“四访”工作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所呼皆有所应。截至目前,共梳理出涉稳定涉安全涉访突出问题343件,已全部办结,办结率100%。
出亮点 乡村振兴有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1月9日,在覃塘区樟木镇凌动村1700多亩的设施农业项目现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盘健龙向管理人员了解甘蓝生长情况,叮嘱其做好蔬菜防寒防冻工作。“产业发展好,才能带动我们村民增收、村集体发展,所以,我们乐于当好‘服务员’‘宣传员’。”盘健龙说。
去年,樟木镇党委、政府积极帮助该项目硬化水泥路1.6公里,新增水井3个,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交通、用水等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目前,该项目从种植、管理到采收,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务工机会,其中用工最高一天达200人,有力带动群众增收。
只有置身群众之间,吃透村情民意才能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我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活动,灵活采取入户交流、集中座谈、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把政策宣传送到群众“家门口”。
市农业农村局通过调研出台了《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6份,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等痛点难点问题,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贵港市成为广西首个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不动产权证书的地级市。
围绕产业发展、推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去年全市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近2亿元,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72%;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28132户发展,带动率达44.64%;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人数达19.23万人,共开发乡村建设公益性岗位6645个,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8个,累计发放劳动报酬9607.73万元。
去年以来,我市完成了覃塘区五里镇林村、平南县思界乡南荫村2条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建成16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转运)设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44%,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开工建设乡村道路“三项工程”项目1535个,完成投资16456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新建及改造线路79.5公里;新建城乡居民综合服务中心237个,已完工交付228个,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已建立“一约四会一队”行政村有1067个,累计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示范项目78个,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900个,占比79.5%,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
“四下基层”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赓续“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