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党中央派廖联原回广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后方,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作战,为解放广西做好准备。”近日,廖永能又在满怀深情地给前来瞻仰奇石乡中秋起义纪念碑的群众讲述那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故事。
廖永能,港北区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退休教师,港北区奇石乡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园讲解员,今年72岁,义务讲解中秋起义故事已有36个年头。
“廖司令回到家乡后,立即在奇石、中里、庆丰等乡镇开展革命活动,于1947年9月29日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达开纵队,举行武装起义。因为那天刚好是中秋节,所以称为中秋起义。你看,纪念碑后面还保留有当年战士阻击敌人留下的战壕呢……”不用看资料,廖永能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不管是团体过来,还是只有一名观众,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他常说,把家乡的红色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廖永能在中秋起义纪念馆内介绍中秋起义事迹。(记者覃光英摄)
“我家曾是游击队中转站”
“我家曾经是游击队的一个中转站,我从小就是听起义战士们的故事长大的。”谈起自己对中秋起义的兴趣及认识深刻的缘由,廖永能备感自豪。
中秋起义是桂中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一场重要起义,在两个多月时间内进行了多次战斗,攻占了贵县、桂平、武宣、来宾4县边境的10多个乡镇,为后来发展桂中游击区和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桂中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起义爆发后,当地群众全力支持,不少人捐送物资,或者力所能及帮助起义军战士,其中就有廖永能的父母。因为和不少战士是同乡甚至同族兄弟关系,他的父母亲就经常邀请过路的战士们到家里喝玉米粥;又因为他家的位置比较隐蔽,战士们可以在这里放心地休养、擦枪、讨论战术等,一来二去,这里就成为起义军的一个中转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革命胜利。
廖永能说,自他有记忆开始,经常有参加过起义的战士到家中看望曾经热心帮助革命工作的母亲,长辈们围桌谈话,一起回忆当年的斗争故事。少年时期的廖永能便是在接待这些长辈时了解到战士们的事迹,被他们顽强的斗争精神感动并伴随自己成长。
在这些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廖永能在参加工作后开始有意识地搜寻关于中秋起义的记载,遍访当年参加战斗的老人,在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同时做好笔记归纳,为当地党史编撰尽自己一份力量。时至今日,当年起义军副司令韦志龙主编的《白花山上红旗飘》《桂中星火喜燎原》等历史读物仍然是廖永能办公桌上最珍贵的书籍。他自己还参与了《中秋起义策源地纪念园纪念册》的编写。
在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下的廖永能。(记者张日芳摄)
“我来讲起义的故事”
1985年,自治区决定在奇石乡修建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并派遣工作组到奇石乡选址。消息传来,廖永能很激动,主动请缨带领工作组在乡里走访调查。经过数天走访论证后,自治区最终确定纪念碑的建设地点——圩镇外曾经阻击过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一处战壕前。
1987年,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正式建成。这是奇石乡革命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对起义烈士的纪念,无声地记述革命的艰苦和胜利来之不易,也成为当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纪念碑建好后,当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碑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要把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红色教育意义发挥出来,就得有人来讲解这段历史。谁来担任讲解员呢?“我来担任吧。”时任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教师的廖永能主动站出来,义务担任讲解工作。
“当年我们的战士用的是土枪,威力很差,每次反动派来围剿时,战士就利用本地山多草茂的特点偷袭,只要打伤一两个人,反动派就要腾出人手照顾伤员,也就没有战斗力了……”除了介绍起义缘由外,廖永能还穿插讲述起义军战士如何智斗国民党反动派的故事,把枯燥的文字和数据,变成丰满、鲜活的故事,孩子们从一个个生动故事中逐渐读懂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除了给学生讲解中秋起义故事外,廖永能还应乡镇党委、政府邀请,接待来访的外地干部群众,为来到家乡的客人讲述那段传奇的革命故事。
2011年,廖永能从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副校长岗位上退休。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对中秋起义义务讲解员的工作热心不减。其间,乡党委、政府曾经安排过不少年轻人担任讲解员,但因为这些年轻人对当地历史不太了解,拿着稿子照本宣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或者刚熟悉情况便因职务调动等原因离开了。最后,大家还是认为,廖永能的讲解最生动、最深刻、最到位。
就这样,每当纪念碑园有需要讲解的接待活动,乡党委、政府便会找廖永能讲解,而他也总能随叫随到,认真讲解。
“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廖永能作为革命老区教育工作者的信念,也是他坚持多年担任义务讲解员的心声。
谈起这份36年的坚守,廖永能说:“这里是我的家乡,能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我应该做的,久了也就习惯了。”
廖永能自1971年高中毕业后就一直留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曾获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乡村教师”等。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建设了课外图书馆、民俗教室、卫生室、草药园、游泳池等,这些成绩都有他的参与和见证。
退休后,廖永能也是闲不下来,经常回到学校客串党史、民俗、自然课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中秋起义故事以及当地民俗形成、中草药使用等。
此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廖永能把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当作自己的使命,被市关工委聘为贵港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火炬大讲堂宣讲团的讲师,每年到各个学校讲述中秋起义的革命故事,激励孩子们向革命先辈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光辉历史,更在于它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在他的推动下,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园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并加盖了纪念馆。该碑园先后获评为“贵港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贵港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广西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示范基地”等。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中秋起义策源地成为广西区内外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打卡地,到访学习的群众更多了。廖永能更加开心,总是用心接待一批又一批的来客,认真讲解那段历史,甚至还会给部分党员干部讲党课。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廖永能平均每年要给来访的干部群众讲解起义故事超过200场(次)。
这么多年,每次都讲同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感受?对于这一问题,廖永能表示:“多年来我不断学习有关资料,走访老同志增加素材,漫长的沉淀让我对那段历史理解尤为深刻,我会尽我所能,每一次都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好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