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5700多万各族人民如星星之火,在八桂大地发光发热。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广西富民兴桂各项事业正在稳步推进,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央广网广西频道特别策划《籽籽同心 富民兴桂》系列报道,以“共富”“振兴”“活力”为主题,展现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团结奋进、富民兴桂的生动实践。
央广网钦州8月22日消息 广西如何精准把脉关键技术需求,高质量推动平陆运河建设?近日,在繁忙的施工现场,各项尖端技术的应用,已让“世纪工程”平陆运河雏形初现。
平陆运河施工建设一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平陆运河建设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在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方案中设立绿色高效平陆运河建设“尖锋”专项,高位推动平陆运河建设。为尽快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2022年底,广西科技厅积极推进平陆运河船闸和护岸结构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平陆运河低影响开发与生态修复、平陆运河水沙特性和防控等方面先导项目的组织实施。
马道枢纽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实习生阳乙苏 摄)
在马道枢纽施工现场,多辆挖掘机在开挖土石方,边坡已绿草茵茵。平陆运河船闸和护岸结构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平陆运河三级省水船闸设计、船闸结构耐久性、船闸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根据研究成果,项目组提出了平陆运河马道、企石省水船闸输水系统布置方案,在国内首创叠型省水池布置的船闸新形式,并通过前期研究工作拟定了省水船闸水流条件优化方案及输水阀门开启方式。“目前,我们的船闸阀门快速启闭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平陆运河集团总工程师韦德鉴说。
同时,项目首次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应用在大型运河边坡变形自动化监测和施工车辆定位上,为运河边坡的安全监测和管理带来新思路。
在运河低影响开发与生态修复方面,项目组主要针对平陆运河工程建设过程中入海口湿地保护、沿线河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巨量土石方安全堆存和绿色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绿色运河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入海口湿地保护方面,将形成“生境模拟-低影响建设-高效生态修复”成套关键技术,以有效降低运河建设对入海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在沿线河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围绕河滨带栖息地营造、支流河段替代生境构建等形成生态保护方案,支撑平陆运河绿色生态建设;在巨量土石方安全堆存和绿色利用方面,开展堆存场水土流失防治、土石方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保障堆存场安全,提升运河土石方绿色综合利用率。
青年枢纽泄洪闸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实习生阳乙苏 摄)
在青年枢纽项目施工现场,泄洪闸底板浇筑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在施工场地左侧,“鱼道”二字尤其显眼。“这是青年枢纽针对当地洄游鱼类、蟹类设计的两条专属鱼道。”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潘剑说。
据悉,平陆运河设计陆上、水下、空中生态廊道,除了专属鱼道、鱼类增殖站外,在运河越岭段也将建设国内首个跨运河的专用动物通道,并设置多处生态环境观测站。同时,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利用沿线裁弯取直处原河道布置36个生态涵养区,对水生物进行生态涵养,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平陆运河航道15标段安装的防污帘(央广网发 实习生阳乙苏 摄)
“这是我们标段新材料抗老化的防污帘,它在水下像窗帘一样展开,能阻挡泥浆颗粒,减少对红树林的破坏。”平陆运河航道15标段技术主管罗健华指着河面上的橙色浮帘说,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预制波浪桩对航道开挖岸坡顶部的红树林进行防护。
开工建设以来,平陆运河始终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以创新驱动,攻关核心技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平陆运河,奋力打造智慧运河、绿色运河,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