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八月,龚州大地广袤的农田已经完成早稻收割,转入晚稻育种插秧时节。
作为广西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产业项目示范县、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水稻优势产区之一,平南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稳产高产、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高产攻关、优化集成和大面积均衡发展,提升全县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
近日,自治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2022年度全区粮食生产激励结果的通报》,对2022年度粮食生产成效突出的51个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平南县入选粮食主产县激励名单,获得自治区通报表扬。
夯实“耕基”,让农田变良田
走进平南县官成镇双马村,平整连片的水田一望无际,田间道路、水渠纵横交织,“田成块、路通达、渠相连”的田园风景尽收眼底。
今年夏收期间,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禾草粉碎、颗粒入仓一气呵成。平南县小吉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李鹏程告诉笔者,由于田块集中连片,合作社从翻耕土地、育秧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均实现机械化,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7%。合作社今年早造种植水稻32.016公顷,每公顷产稻谷比往年高出750—1125公斤。
在镇隆镇古带村,一条新建的三面光水渠流水潺潺,源源不断向周边的农田输送水源。镇隆镇副镇长杨苏告诉笔者:“这条三面光水渠是2022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去年底开工建设,今年3月份建成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附近村屯农田用水问题。”
近年来,平南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解决片区内灌溉水源不足、灌溉渠道存在的渗漏、淤积堵塞、道路交通基础条件差等问题,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2019年至2022年,平南县共投资2.11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9338公顷,涉及13个乡镇(街道)。其中加固三面光水渠327.99公里,铺设灌溉管道长49公里,改建田间道路24.039公里,建设改造泵站7座。2023年高标准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600万元,建设任务为2668公顷,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良种良法,让良田更高产
8月10日,平南县水稻产业示范区,万亩水田秧苗青翠,生机盎然。新夏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张琳介绍,示范区水稻种植总面积800.4公顷,年产稻谷1万多吨。“晚稻插秧已经完成。早造实现每公顷产稻谷750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6000吨。”
示范区所在的农田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的“良田”,前几年每公顷产6750公斤左右。如何突破增产瓶颈,让“良田”高产,当地农技人员给出答案:推广良种、良法、良技。
“同一个水稻品种连续种植多年,会出现抗逆性减弱,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的问题。”去年,该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莫明在示范区调研时提出了这个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平南县邀请了科研院所专家团队为示范区精准“把脉”,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订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广西农科院共建专家大院,与广西大学建立联系挂钩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培育了南晶香占等28个突破性新品种,并推广种植。
“全程机械化让我们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张琳说。去年,示范区内建成广西首个区城性水稻产业中心,通过整合周边4个乡镇的农机资源,联合12个农机合作社,创新建立水稻产业中心服务“超市”,配备高性能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16台(套),为示范区的农户提供育秧、播种、施肥、管护、收割、烘干等一系列的工厂化和机械化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户、低成本、绿色高效地把田种好。自推广以来,当地农户的农资成本每公顷比原来下降了2250元,产量每公顷普遍提高了375—750公斤,还节省了劳动力。
通过发展规模化种植,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稻效益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0%以上。“如果下半年没有遇到极端天气,晚造每公顷产稻谷将达到9000公斤左右,总产量达7200吨。”张琳说。
巡田护耕,让耕地有保障
及时制止乱占耕地行为,拆除乱占耕地的违章建筑,召开户主会宣传耕地保护政策……7月份以来,平南县平南街道坚持每周常态化进行田长制“双包双巡”工作,组织田长和巡田网格员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巡查工作。
平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钊明告诉笔者,平南街道采取“双包双巡”工作方法,即挂点领导与街道巡查组组长双重包村,开展村社区田长网格化日常巡查和街道交叉巡查工作,实行全面动员、全面部署,目标到位,责任到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1年以来,平南县积极推行“田长制”,探索建立县、镇、村、屯四级联动耕地保护“田长制”,全县共设置县、乡、村三级田长及副田长700名,设立县级、乡镇级田长制办公室22个,落实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开展田长制日常工作,切实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平南县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印发平南县田长制考核暂行办法等,推动全县田长制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制定探索建立“田长+检察长”耕地保护依法治理新模式,加强田长制成员单位与检察机关工作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加快落实巡查监管机制,压实各级主体巡查责任,落实“零报告”制度,加快“田长巡”App运用,组织各级田长、网格员做好日常巡田工作。
平南县还全力营造耕地保护氛围,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等传播手段,利用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被拆除案例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在全县范围内发放田块保护宣传明白卡9.8万份和耕地保护宣传手册、广西巡田工作手册等共计30万份,在全县各行政村(社区)悬挂耕地保护横幅1000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