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八桂山水间,琴声“叮咚”清越,乐音婉转悠扬……壮族天琴弹唱《月光情缘》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大型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壮族文化瑰宝在传统节日中绽放光彩,壮族天琴+传统民歌+八桂山水,通过央视“思想+艺术+技术”强大融合传播平台,迅速惊艳全球。
天琴弹唱《月光情缘》。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连日来,欧洲侨报、北欧时报、英国富中传媒、葡新报、希中网、新西兰格局传媒、委国侨报等海外媒体纷纷转发节目精彩视频和报道;广西多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节目弹唱表演者们纷纷热议节目的播出。
葡新报转载壮族天琴节目视频。网页截图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总书记指示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央视这一次精彩的沉浸式实景演出,就是总书记指示的成功实践。”壮族天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绍伟对本次表演大加赞赏,“老一辈留传下来的老技艺登上央视舞台,传统艺术魅力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让更多人了解了非遗文化、爱上了传统艺术。”
2009年,李绍伟被评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天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生致力于壮族天琴的保护与传承,对此次“天琴与鸡鸣调上央视”十分激动:“央视对传统文化重新打磨包装、提炼升华,将壮族民歌鸡鸣调改编,又以天琴弹唱的方式创新演绎,将月光情缘的美好与家国梦圆相结合,让节目更好看、更好听。这就是我们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大道’!”
李绍伟向记者展示天琴技艺。
为教育和光大传统文化提供有益思考
《月光情缘》由广西艺术学院天琴乐队参演,参与这个节目创演的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的19位师生。6月26日,记者在广西艺术学院采访了多位参加了创作的人员。
“本次展演,是广西山水文化加上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又通过全国、全球主流媒体平台传播与展示,对我们的教学与创作是一次很好的提升。”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温泉副教授说。
温泉接受记者采访。
“我们的民歌来源于山间田头,得益于这次展演,被这么多人看得见、听得着,还喜欢上了,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也给我们教育和光大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莫晓文教授介绍,对于如何丰富壮族天琴的编排形式、提升曲目质量、创造更好的平台展示,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对壮族天琴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莫晓文向记者介绍壮族天琴展演情况。
现代媒体强力赋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弦音绕耳、声声不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传播,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在信息化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对于面向广大民众传播、普及非遗知识,提高民众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的作用。”广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田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