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桂平市:近4000名学生回流乡村上学

2023-06-1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记者蔡恒敏   网络编辑:何美凡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6月7日一大早,桂平市最北边一所偏远山村——垌心乡督的中心小学书声琅琅。清晨的校园,微风拂面,鸟语花香,朝气蓬勃的读书郎,合着青山绿水,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生源涌入城镇,城区小学“超大规模化”与乡村小学“小微化”形成鲜明对比。而在桂平市,这样的现象自2020年以来发生根本转变,学生“逆城镇化”回流乡村小学近4000名,占该市乡村小学在校生增长规模的4.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桂平市教育局局长陈林才介绍,桂平市总人口200多万人,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市),有乡村小学592所。如何让乡村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该市持续改善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学生纷纷回到乡村小学就读,目前在校小学生16.2774万人。

南木镇合山中心小学白竹分校师生在大课间玩游戏。(马小莲摄)

垌心乡督的中心小学学生在小书吧阅读。(全秋燕摄) 

春风化雨文化浓

圆的、扁的、椭圆的,大小不一的石头画上山水画,摆放在校园各处;教室背后的过道是师生共建的山水画廊,一幅幅书画作品、一把把油纸伞把这里装扮得充满书香气息……课间,同学们漫步在山水画廊,看红船故事、欣赏书画作品,在小书吧捧书阅读,在活动室排练课本剧、下棋……谁能想到,这是一所偏远山村小学——垌心乡督的中心小学。

近年来,督的中心小学以“最美的山水育最美的我”为主题,打造优雅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老师、学生、家长到河里捞来各种石头,在石头上作画,把原本杂乱的空地改造成山水画廊、小书吧……“校园环境那么好,校园文化那么丰富,跟城里的学校一样,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放心。”学生家长练玉兰告诉记者。

督的中心小学负责人朱秋杏介绍,在打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该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课本剧、舞蹈、书法等社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这里比我原来上的学校还好。课余时间不仅可以参加课本剧和舞蹈表演,还可以到学校的小厨房学做饭,到小书吧看书,开心。”该校六年级学生覃冰怡原来在广东的一所小学上学,去年转回督的中心小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她。像覃冰怡这样的回流学生,3年来该校共有129人。

督的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桂平市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1年开始,桂平市实施“乡村校园新使命”“一校一品展风采”改革。该市乡村小学巧妙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空地等空间,建设小书吧、涂鸦基地、小厨房、书画长廊、小菜园等,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精心布置出独具乡村特色的育人环境。

目前,该市乡村小学均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文学社团、诗词社团、课本剧社团、科技创新班、书法绘画班、泥塑班等成为乡村孩子放飞梦想的舞台;国学经典、红色经典教育等活跃在每个角落;文体艺术节、大课间、校园足球、校园篮球、中华经典书写大赛等异彩纷呈。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浔州大地500多所乡村小学的师生,向上、向善、向美蔚然成风。

金田镇新燕小学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卢夏雨摄)

上学时间,垌心乡中心小学学生有序进入校园。(陈裕业摄)

“强筋健骨”夯基础

5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桂平市金田镇新燕小学四(2)班,林汇腾同学在交互智能平板上,将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海南等字样的板块一一移动到中国地图上。

“同学们,他放对了吗?”

“放对了!”

这是一节国家领土安全教育课。“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我们国家的领土情况,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容易记得住。”刘月芳老师说。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新燕小学15个班级就有14个班在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

“以前老师上课用的是黑板,讲课全靠板书。现在,每个教室都装上多媒体设备,学生告别了‘一本书、一双耳朵’传统听课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动画、图片以及音频的妙趣。”新燕小学校长吴婷如说,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更精彩,教师随时能下载调用优质课程资源,这给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不少家长看来,学校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基本上消除硬件上的短板,于是纷纷将孩子转回乡村小学读书。2021年春季期以来,新燕小学就有回流学生101名。

桂平市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小学教育的投入。2020年来,该市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总投资4.52亿元,采购图书200万册、多媒体教学一体机4138套、电脑等教学设备一批,实现乡村小学每个班级均有一套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桂平市还着力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教学环境。3年来,该市对义务教育基础建设项目总投入4.91亿元,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教辅用房等90栋,建筑面积17.49万平方米,建设校门、围墙、运动场、道路等附属设施一批。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市乡村小学旧貌换新颜,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花园式的校园、书籍种类多样的读书角……乡村小学成为农村孩子温馨的成长家园。

寻旺乡复兴平地小学大课间学生在跳竹竿舞。(谭秋霞摄)

凝智聚力优教学

5月18日上午,桂平市石龙镇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这里正在上一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副校长洪雁和石龙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梁鑫梅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上口语交际课《自我介绍》。

洪雁运用快闪自我介绍引入学习,借助图片、角色表演、道具辅助、视频素材等精心创设自我介绍的交际情境,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听与说的训练。学习结束后,学生从刚开课的简单自我介绍到自我展示,呈现了质的提升。

“今天洪副校长的口语交际课给我很大启发,我将借鉴这样的方法扎实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梁鑫梅老师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推进乡村小学优质教学发展,桂平市多举措提升乡村小学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该市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安置小学全科定向培养毕业生等途径壮大乡村小学教师队伍。2020年以来,该市共补充乡村小学教师1585人,现有乡村小学教师8295人。

“以前,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转出去,教师士气低落。现在,很多孩子从城区、家长务工地转回来,教师干劲十足。”垌心乡中心小学校长陈裕业介绍,近年来,申请外调的教师明显减少,很多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留在乡村小学任教。“00后”姑娘朱秋杏就是主动留在乡村小学的一名年轻教师。

“桂平市各乡村小学围绕教育美学、学校改革新航标的思路,将‘五美’(自然美学、语言美学、情感美学、艺术美学、人格美学)融入学校,用3至5年全面提升乡村小学办学质量。”桂平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蔡珩说。从2018年开始,桂平市探索开展小学学科“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活动,城区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与乡村小学教师采用双向的“同课异构”模式上课。送教教师送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改信息等,使得乡村小学教师在研课磨课中进步、成长。至目前,桂平市小学“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活动共有858人(次),参训教师达5万多人(次)。

桂平市实施“校际联盟教研”“城乡‘1+1+1’结对帮扶”活动。自2018年以来,该市共组织4所城区小学1200多人(次)对口帮扶乡村4所学校74个教学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提高质量”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乡村小学教学向最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