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观花灯是全国各地的一种常见民俗。“花灯节”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各地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尽相同的特点。桂平市蒙圩镇的“花灯节”作为浔郁地区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民间“花灯节”,就有其独特之处。
一盏花灯,见证历史
“除夕的火,元宵的灯”。追溯花灯的历史,据说来自秦始皇嬴政称帝举行燃灯祭祀“大地之神”典礼。元宵节真正被列为重大节日,源自汉武帝时期由司马迁等人历时7年编创的《太初历》。在这部我国最早的完整的历法中,元宵节成为隆重的节日。
据记载,蒙圩花灯起源于清末,是对元宵节的庆贺。从那时起,每逢农历正月,蒙圩镇一带就有热闹非凡的灯会仪式。当地居民以元宵节庆贺为主题,定制种类不同的花灯,自发组织筹办元宵节灯会。在灯会举办期间,万人空巷,大街小巷扶老携幼、络绎不绝,让年味浓郁经久,把新春的氛围推向高潮。
“以前的花灯款式没有那么多,从最初的油灯、煤油灯发展到马灯、电灯、彩纸灯再到现代化的灯饰。每一次花灯的升级,都是时代发展变迁的见证。”蒙圩镇商会荣誉会长黎明介绍,“以前,小油灯、煤油灯、马灯的时候,轻轻一提就行了;彩纸灯有提的,也有捧着的;近年来发展成为现代灯饰,体积大、分量重,一般得要两个人抬。”
蒙圩人民对于花灯的热情,激发的是一种对于光明和希望的追求。
据《桂平县志》记载,蒙圩镇新德村古城屯有人居住始于南宋时期,在古城屯一带曾出土铜钟、铜鼓等文物。2015年,新德村古城屯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小时候,每逢元宵花灯节,就看到大人用隆重的仪式将花灯请回来,挂至厅堂。”当地老人回忆说,色彩鲜艳的纸花灯与雕刻有凤凰、喜鹊、麒麟等造型的古色古香的精美壁画映衬,让人记忆深刻。
对于光明与希望的追求,植根于蒙圩人的内心中。从蒙圩镇新德村走出出席中共六大的广西唯一党代表、主席团成员胡福田。胡福田也是广西的第一个党代表。他在狱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迫利诱,依然铁骨铮铮,最后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绝命诗,慷慨赴死:“蒋贼害民万夫指,明知有虎此山行。母体腐烂新芽长,何吝热血洒鸳江。”至今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今天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这里用举办花灯节的仪式,来表达对国泰民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黎明说。
花灯盛会,喜庆吉祥
蒙圩花灯节分为闹元宵、赏花灯、竞花灯三个核心环节。
“闹”是贯穿于元宵期间的一个关键字,就是热热闹闹地“闹”,就是红红火火地“闹”。一系列的“闹”包括“锣鼓喧天”“烟花闹天”“醒狮吃炮”“舞蹈表演”“灯谜游园”“美食共享”等,整个过程十分热烈。
真正意义的赏花灯,在元宵节当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蒙圩镇共有11个民间自发组织的灯会组织,各个灯会规模不一,大的灯会有将近300名会员,小的灯会也有100多名会员。
以前的元宵节,各个灯会成员都自发组织制作花灯,将花灯放置固定地点展览。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更乐于采购款式多样又实用的灯饰,再赋以特定的仪式,让花灯节寓意更多美好。
元宵节当天,除了观看花灯外,还可以看到各灯会的民间舞蹈表演和醒狮表演。
早上8时,各个灯会开始抬花灯巡街。浩浩荡荡的灯会队伍经过本地社公、庙堂等,都要举行庆贺节日仪式。灯会成员有的舞起醒狮,有的敲锣打鼓,打头阵的是灯会彩旗队伍。这热闹的队伍中,还有上一年喜添人丁家人,一般由母亲背着孩儿,由其家人挑着水果、发糕寿头、“添丁鸡”等跟随,一起到社公、庙堂行祭拜之礼。
“竞花灯”又称“标花灯”,是蒙圩灯会最隆重的环节。这个环节安排在正月十六,是当地百姓对心仪的花灯进行竞标。
蒙圩灯会花灯分为头灯、二灯和三灯。头灯取名为“添丁发财”,二灯取名为“发财到尾”,三灯取名为“横财就手”。“添丁”不仅是添男丁,还泛指添“人丁”,无论是男女,传统思想中都有“人丁兴旺”的期待。这是排在第一位的。二灯“发财到尾”以及三灯“横财到手”都明显与头灯一样带有一个“财”字,寄寓人们对于物质富裕的深切期待。古言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简言之,仓廪实,衣食足,都与“财”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从极高角度上对于物质富裕的文化诠释,是朴素的民本思想。
正月十六晚,人们在聚众欢宴的时候,“竞花灯”开始了。
镇富堂灯会会长甘雄辉介绍,“竞花灯”摆下的宴席,分为“十大碗”“十三大碗”,规格是按喜事酒席而办。热闹氛围中,人们以酒助兴,就在灯会主持人的宣布中开始竞标花灯,从头灯开始竞拍。
“既然是新年头,肯定得有好兆头。”兴宁灯会会长胡克宁说,他的灯会头灯起标价为2988元,二灯为2880元,三灯为2680元。
“竞花灯”每起开价间隔时间为10分钟,每次加价从10元至100元甚至2000元至5000元不等,标中哪个灯会的花灯者,就是哪个灯会的自然会员。
今年元宵节的“灯王”落在同庆堂灯会,落定价为3.9088万元。
人们吃饱喝足,三盏灯也都有了主人。下一个节目,竞投中的花灯,由各灯会抬灯沿着大街小巷巡游,再次经过本地的社公、庙堂时,灯会成员敲锣打鼓舞醒狮, 燃放炮仗,为竞投花灯成功者巡游助兴。
庆贺“挂灯”。正月十六晚上,各灯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时间多晚,都必须把灯全部挂至竞灯成功者家中。
一路醒狮欢舞,共有大红、大黄色调的三头醒狮至竞灯成功者家门前,开始“采青”“吃炮”等仪式,有的主人家还组织“炸狮子”。“狮子”在隆隆炮声中闪挪腾跃,称为“吃炮”,大小鞭炮扔至“狮头”称为“炸狮子”。
“总有一头醒狮是被炸掉的,有的灯会甚至被炸掉两头。”胡克宁说,“无论怎么炸,安全都会放在第一位。”
热闹的仪式为主人送去美好的祝愿,有时在一户人家中持续时间就达三四个小时。有时灯会要延长至凌晨一两点钟。
据介绍,以前舞狮“采青”都得搭人梯,有五层人高,加上附近维护安全的人,一次“采青”要动用五六十人。现在仪式简化许多,一般搭个梯子就行。
挂灯的队伍中必定还得配上电工师傅等,自送上门到顺利装灯点亮,寓意主人新的一年家庭顺顺利利、日子亮亮堂堂、生活幸福美满。
花灯文化,薪火相传
蒙圩花灯节除了寓意美好之外,还饱含诸多本地人文精神元素。比如,“团结和谐”之意。
蒙圩灯会是民间自发组织而成,11个灯会都有理事会。理事会主要管理灯会组织以及会费等。作为灯会的会员,享受困难时优先受助以及优先借款发展生产等权利。灯会所筹得的款项,多数用于慰问孤寡老人以及关爱幼儿等。如给80岁老人发放生活金,给考上大学的学子颁发奖学金。
花灯节之所以成为“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10多个灯会,体现了蒙圩当地群众的团结精神。巡街、醒狮等,都是团队项目,没有团结精神,搞不起一个“节”。蒙圩镇高居桂东南地区第一“社节”乡镇,一年社节接近20个,村村有社节,月月有社日。这社节的最大特色就是邀请四面八方亲朋好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等前来家中聚餐,场面好不热闹。蒙圩社节必有一道特色小吃:蒙圩糍粑。这是一道令2022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年度总冠军梁玉莹也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作为土生土长的蒙圩人,她说,她最想吃的是逢年过节时常吃的糍粑。
蒙圩花灯民俗文化中凝聚的团结精神,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胡福田在煤油灯下向乡亲宣讲:“一粒稻种跌下田里,不烂就罢了,如果烂掉(指母体)却育出新芽,就会重新结出许多种子来,给我们享受。”因而团结了更多人参加农运组织。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军民在蒙圩阻击万余日军,写下桂柳会战中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
花灯民俗文化还与状元文化留下美德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有一名来自湖南的梁氏人流落蒙圩新德村一带,平时采药、担灯草,以行医济世谋生。梁氏广结善缘,誉满乡里。后来,梁氏不幸死于山中,被蚂蚁堆成坟状。此后,梁氏后人中过两科状元,乾隆年间重修山中庙,立有碑石为证。历代以来,蒙圩本地梁氏都有拜祭此山的习俗,并称此山为状元山,庙为状元庙。因“灯”与“登”同音,蒙圩本地登科者往往要到状元庙行添灯礼,感念慈孝、积德之恩等,并在参加本地元宵灯会后,家中挂彩灯以念亲恩。
花灯民俗文化与产业文化相得益彰。蒙圩人民团结协作,大力发展稻虾产业、凤梨释迦、优质稻立体种养、桑葚等特色产业,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曹良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称号,辖区内12家专业合作社获得现代特色产业示范点称号,金桂田园通过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考核。花灯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仪式,承载着蒙圩镇人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