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五千亩农场“80后”“90后”当家

2022-12-0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记者黄自福 通讯员刘艺    网络编辑:周霞  

原标题:

我市今年公示3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0后”“90后”农场主占比近半数

五千亩农场“80 后”“90 后”当家

贵港讯 11月30日,贵港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公示2022年度贵港市示范家庭农场名单。在37家示范家庭农场中,“80后”农场主有13人,“90后”农场主有5人,“80后”“90后”占比近半数,他们的18家农场经营面积达5451.8亩。

过去一段时间,年轻人外出打工,妇女、老人成了村里种田的主力军。2018年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带动下,我市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种地,成立家庭农场。

1995年出生的黄子成是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中年龄最小的农场主,也是桂平市南木镇中桥村稻虾种养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0年,桂平市组织农户到湖北省潜江市学习稻虾种养技术。可经验学回来了,敢尝试的人却很少。村民们都认为稻虾种养效益虽然明显,但风险也大,一旦养不好,可能会“稻虾两空”。2021年,黄子成拿出自己承包的109亩稻田试验稻虾种养,当年稻虾销售一空,每亩稻虾纯收入3000多元。黄子成告诉记者,小龙虾不但没有影响水稻生长,还吃掉田里有害的钉螺,粪便也能作为肥料。现在,村里已有几十户村民尝试稻虾种养,面积达一千多亩。

桂平市下湾镇龙岭村村民莫万坚支持儿子莫冰荣返乡种田,但要把田地交给从来没有种过地的儿子,起初他还是不放心。两年来,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1989年出生的莫冰荣逐渐成为种田好手,承包了333亩地种植富硒紫米和优质稻,还成立冰荣家庭农场。“父辈对新机械、新技术总是有些疑虑,他们习惯背着喷壶器人工喷肥,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也没喷得几亩地。我用无人机喷肥10分钟就能搞掂一亩,省时省力效果也好。”莫冰荣说。经测产,莫冰荣种植的优质稻平均亩产达450公斤,莫万坚放心让儿子接班了。

与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同,平南县上渡街道黄学超家庭农场的当家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黄学超说:“种粮肯定能赚钱,但得换个种法,要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效益提上去。”2002年,21岁的黄学超从部队退伍后回到上渡村,承包土地种植水稻,从最初的十几亩扩大到现在的1150亩。黄学超告诉记者,土地规模经营后,水稻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预计农场今年产出稻谷1600多吨,销售收入258万元,纯收入34万元。如今,周边村屯已经没有撂荒地可承包,黄学超又到南宁市上林县承包300亩地种植水稻。

在我市,越来越多年轻面孔出现在田间地头,成为规模种养、新技术应用推广的主力军。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站长吴荣光介绍,截至11月底,全市示范家庭农场有177家,其中三分之一的农场主是“80后”“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