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北讯 今年来,港北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甩开膀子干,在“进”上发力,坚定不移扩投资、持之以恒稳增长、千方百计抓发展,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上半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筑业总产值、批发业销售额、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这6项经济指标总量排全市第一。
做大做强产业
港北区突出产业强区,坚持“盯住一产、托住二产、稳住三产”的原则,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做优一产。该区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深化拓展“8+N”特色产业,抓好中草药种植和稻虾综合种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重大农业项目落地投产,建设一批富硒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稳住“菜篮子”全力保供应。上半年,该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2%;连续10年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草药种植面积1.3万亩;完成虾田改造面积7000多亩,建成广西首个“智慧农田”+“稻虾种养”示范基地。
做强二产。该区深入推进“双百双新”“千企技改”,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爱玛智慧出行产业园、修正药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洼地,为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牢坚实基础,全力做好工业振兴文章。今年1至7月,新能源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30.78亿元,同比增长40.54%。
做旺三产。该区深入挖掘资源和产业优势,投入近300万元举办汽车消费节等促消费活动,以节会经济等撬动消费市场,激发市场活力。上半年,批发业销售额、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2.3%、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
项目增后劲
港北区坚持“项目为王”,推动更多项目纳入上级规划盘子,扎实做好项目策划、前期工作、重大项目实施和精准招商,有效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在招商引资方面,该区围绕新能源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7个重点产业,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资本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持续加力强链补链延链。1至6月,该区新签约引进项目52个,总投资18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3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4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个。
在项目建设方面,该区按照“专班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全程化服务、精准化扶持、链条化发展”的思路,采取“三班倒”“四增加”的方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成立重点工作攻坚指挥部,健全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筛选13个重点项目进行攻坚,选派8名特派员指导推进项目建设,健全“马上办”机制,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1至6月,该区136个自治区层面和市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3.3%。
持续改善民生
港北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服务,扩大就业渠道,统筹用好各项就业补助相关资金,全力支持打赢“稳就业保民生攻坚战”。今年共筹集资金3594万元,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农民工创业奖补、城镇公益性岗位补贴、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孵化企业水电场地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等,有效促进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劳动力等各类群体就业,确保就业局势持续平稳。截至7月底,该区城镇新增就业325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02人,就业困难人再就业5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656人;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92人次;创建就业帮扶车间60家。
港北区还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民生支出,用情、用心、用力办实事、解难题,分类施策为特殊困难群体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织密编牢兜底保障网,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1至7月,该区民生支出超15.96亿元,同比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