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为残疾人编织一张“幸福网”——市残联奋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09-2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记者李园园   网络编辑:何美凡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近五年来,市残联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有力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残疾人编织一张“幸福网”,兜起残疾人的美好明天。

让保障更强

守护残疾人群体美好生活

“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工作生活很安心。”9月23日,嘉龙海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覃光照告诉记者。覃光照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在嘉龙海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享受到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

为了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残联从残疾人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惠及残疾人民生的难点堵点问题出发,与财政、民政、医保、人社等部门联动,合力推动了一批惠残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实。

五年来,全市有37855名困难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残疾人参加社会各类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65498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43430名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残疾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月50元调整提高到了每月80元。

围绕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我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八个一批”帮扶措施范围,在政策上、项目上向贫困残疾人倾斜。五年来,通过实施残疾人各项惠残项目,全市有102027名残疾人得到了帮扶或救助,34187名贫困家庭残疾人如期同全国人民同步脱贫。

市残联积极指导督促各级残联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防止残疾人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不断巩固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市残联2021年度残疾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在全区排名第二,获得自治区残联通报表扬。

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残疾人工作机制,残疾人事业实现了健康持续发展。我市肢体(下肢)残疾人可免费搭乘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全市的公园、旅游景点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开放。贵港市图书馆、平南县图书馆开设了盲人阅览室。残疾人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让口袋更鼓

千方百计稳定残疾人就业

9月23日,在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整车装配车间,聋哑女孩易秀艳在生产线打包岗位对电动车进行最后的包装,并推放到指定位置。她去年7月经市残联介绍来到该公司,工作踏实,今年1月获评为月度优秀员工。

“在这里工作挺好的,包吃包住,环境很好,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特别感谢残联,我今后要继续努力在工作中争当先进。”易秀艳通过在纸上写字与记者交流。虽然听不见声音也不会说话,但易秀艳自信自强,脸上常常带着微笑。

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人事科长朱小兰介绍,目前企业共有残疾人工人9人,企业根据他们个人身体情况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与正常工人同工同酬,并落实人员一对一跟踪服务到位,确保他们更好地融入工作和生活。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市残联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系列专题活动,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五年来,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1466人,有1245家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798人次;各级残联组织开展城乡残疾人培训5901人次,开展盲人初级保健按摩培训141人,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459人,安置残疾人辅助性就业51人。

部门联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残疾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我市出台为困难盲人个体经营户减免用电、用水费用的政策,对在城区营业的盲人按摩机构用电、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最低档次价格收取。截至今年8月,我市就业年龄段各类残疾人5.7万人,实现就业2.73万人。

让服务更暖

积极为残疾人谋福祉

市残联以改革为契机,依托密集交织的服务保障网络,不断增强残联组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广大残疾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让关爱的阳光普照越来越多的残疾人。

今年8月中旬,总投资6215.64万元、总占地15亩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将为我市残疾人提供一个更专业的康复或托养场所。五年来,全市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布局更加合理,共建立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服务定点机构33家,其中自治区级5家、市级6家、县级22家;新建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区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师及各类专业技术上人员达1389人。

通过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程,五年来全市4348名残疾儿童享受到康复救助训练;40402名残疾人享受到基本康复服务;15905名残疾人获得适配辅助器具,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主动参与社会工作活动的能力。

持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为16岁以上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五年来,全市共为17938人次提供托养服务。同时,对未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低收入重度残疾人,通过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照护等给予照护服务帮扶。还深入开展精神病防治、残疾人精准康复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和残疾预防工作,不断增强市民残疾预防意识。

我市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同步推进实施,加强学前融合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全市城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率水平;农村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五年来,有1536名残疾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加强残疾人文体服务,结合“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等节日,持续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读书日”举办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等活动,推动残疾人踊跃参与文体活动。五年来,我市组织残疾人参加业余文体活动7753人次。

让惠残更广

引导全社会参与扶残助残

残疾人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市残联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合力推进残疾人工作。

在市残联的发动下,社会各界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扶残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慈善捐助活动,让残疾人感受文明社会的温暖。

自2017年以来,市残联联合爱心企业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实施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金龙鱼助行工程”贵港项目,连续六年为我市361名家庭困难的肢体残疾人,无偿捐助380例价值288.4万元的大小腿假肢安装服务。平南县达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支持残疾人工作,真诚服务残疾人,于2019年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称号。

市残联还积极协调财政、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倾力支持残疾人工作,在惠残政策制定、资金支持保障和措施落实过程中均给予大力支持,让惠残资源更加广阔、惠残体系更加完善。五年来,全市5367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到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残疾学生获资助1844人次,资助金额129.08万元。

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加入到扶残助残的队伍,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