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 | 它们,见证了历史

2022-09-2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潘大林   网络编辑:周礼萍  

非洲有一句谚语:“一位老人的离世,等于毁了一座图书馆!”这句话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一位老人等于一座活的图书馆。对此,我深以为然。

老人身上沉淀着数十上百年光阴积累下来的过往、阅历、知识和见证,有许多东西是非经亲历者无法得到的,因而更倍显珍贵。

这个显而易见的判断,诉诸世间万物,其实都有一定之理。

比如说一棵树,特别是一棵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

港北区就有这样一棵树,它虽然无法像人那样说话,但它的生命持续了一千多年,经历过无数往事,亟需人类为它们说出来。

港北区见之于广西古树名木的千年古树其实有3棵,一棵是奇石乡奇石村河净屯的千年古樟,人称英雄树,这称呼是大有来头的,容我后面慢慢细叙;一棵是中里乡坦阳村六仲屯(广西古树名木网站误为六堡屯)的千年鸡毛松;一棵是中里乡银村高崑屯的另一棵千年鸡毛松。

那天,我带着去拜访老前辈那样的虔诚,驱车去寻访这些树,如愿以偿见到了前两棵,到了第三棵,却怎么也找不到,因时近傍晚,只好告退。

河净屯地处达开水库源头马来河的边上,三面环水,水秀山青。这是一片有着光荣斗争传统的热土,170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这里带走两千余人,到桂平参加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南征北战,东挺西进,为太平天国立下巨大功绩,也为后人留下无数传奇。如今,石达开老家那邦村已长驻水库之下,来探访翼王的人惟有乘舟而往,凭着那片浩渺的碧波去抒发自己的怀想。

河净屯村头,出现了三株巍峨的古樟,树形均十分巨大,枝杈繁茂,落叶飘到地下,被人扫拢一堆,烧出大片烟雾来,缭绕在古樟之间,顿生“林间烟袅袅、树荫犬自鸣”的诗意。我走过去,逐一看了三株大树,树上都挂有自治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牌,树龄分别是300年、340年和360年,显然,它们都达到了自治区级保护的年纪,但又显然不是我想看的那棵千年古樟。

转过前面房子的屋角,眼前立着一个亭子,上书“英雄树凉亭”五个大字,亭子背后是一棵巨大的树,浓密的树冠遮蔽出大片的树荫,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穿过亭子来到树前,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两棵树,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前面一棵是榕树,后面一棵是樟树,看标牌,榕树300多岁,它后面的古樟却已1050岁了。一些读者质疑这些年龄,但这不是我的判定,是自治区专家鉴定的结果,我宁愿相信他们,相信他们肯定有着自己专业的鉴测手段。

这两棵连在一起的古树,才是我今天要找的古树!

它们的根部既互相独立,又紧密相依。樟树的树形比榕树稍大,根部分出盘虬弯曲的根系,像一条条巨蟒奋力向上攀爬。古樟的中间,却被什么强行劈开,树芯向空中穿刺出去,旁边的树皮又想将树芯包裹起来,相互间的动势,形成一幅具有强大张力的图景。古树长到空中,拼命抽出了无数充满青春活力的枝杈,组成一方硕大的绿荫,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前面的榕树则无论是皮相还是长势,都显得温柔多了,树皮平整光滑,树枝收放有度,树叶细小浓密。看着眼前的情景,我将这两棵树比喻成夫妻树,古樟是伟岸张扬的丈夫,榕树是细腻温婉的妻子。合起来,它们则是一方的守护神,相依相偎,守护着一方的平静与安宁。

它们确实这样做过。树旁立着的一块铭牌,述说着那么一段历史:

1946年6月,廖联原从延安接受党的委派,回到老家广西贵县,用3个月时间跑遍了贵县、桂平、武宣、来宾四县交界的15个村镇,对社会的各阶层、各民族、各职业等状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生活困苦,民怨甚深,十分痛恨国民党政府的征兵、征粮和苛捐杂税。到了10月,廖联原在当地建立起第一个地下党支部,领导发动群众,广泛开展反三征的斗争。

星星之火,很快就成燎原之势。一年之后,随着解放军开展的全国性战略反攻,廖联原也积极组织起一支地下党的武装。经过与国民党贵县当局多次斗争,地下党的力量不断壮大,武装起义的条件渐趋成熟。

1947年中秋节,中秋起义爆发,地下党成立了有500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达开纵队,廖联原任司令员兼政委,韦志龙任副司令员。达开纵队解放了中里乡,向老百姓开仓放粮,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拥护。纵队又攻克龙山乡公所,缴获了一批武器,大大震撼了国民党统治者。

广西当局立即纠合玉林、贵县等地军力,派出千余人对达开纵队进行围攻。达开纵队与敌人展开了3个月的周旋斗争,进行大小战斗20多次,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10月下旬,大批敌人包围了韦志龙率领一个支队驻守的河净屯,双方展开激烈的枪战。我方利用地堡、石墙、小巷和夜色,不断对敌人进行袭击。敌人见围攻没有任何效果,便迁怒于村头这株掩护过我方防守的古樟和古榕,在树身上浇上煤油,再堆上杂草,丢上一把火,烈焰顿时冲天而起,熊熊的火光照亮了大片天地。

敌人撤退后,乡亲们围在这两株古树跟前,看着树上被子弹洞穿的枪眼、被烈火焚烧的疤痕和被烧光叶子像手臂般愤怒伸向空中的枝杈,他们的心在流血。这两棵大树矗立在村口已有无数个年头,他们一代又一代仰望着它们,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和长辈,和它们亲密相处了漫长的岁月,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可如今敌人为泄失败之忿,竟然烧毁它们……

人们没想到的是,又一年春天来临,当春风吹绿大地,被焚烧过的古樟和古榕,竟慢慢长出新芽来,到了夏天,头顶上又恢复了大片浓密的绿荫,村头再次成为老人乘凉、村童嬉戏、妇女聊天的悠闲之所。

每当人们看着这两棵神奇的古树,就会想起廖联原同志(他后来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直到2005年,以93岁高龄告别这个世界),想起地下党领导的达开纵队与敌人斗争的往事,想起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和古树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如今,作为革命老区的奇石乡,建起了中秋起义纪念馆,河净屯沿着村道建起一道纪念墙,墙上镌刻着当年廖联原领导达开纵队展开艰苦斗争的英勇事迹,一路看到英雄树跟前,就完成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从河净屯出来,迎着中午炽烈的阳光,驱车穿行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中里乡坦阳村,因为受网上错误名字的误导,花了颇多周折,才来到六仲屯那棵千年古树鸡毛松跟前。

与河净屯那两棵古树屹立村头相比,这棵鸡毛松所处的环境要安静得多,它独自俯伏在山坡一片苍翠之中,远远看去,没有伟岸的样子,只看到一堆苍翠的绿色,使人误以为那是一片矮树丛。一再经人指点,我们终于找到它,它像是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把自己隐蔽在一片杂树之中,成了一位谦虚的隐者。

我们拨开杂草,好不容易来到树根下,才发现我们的视线被欺骗了:它原来有着十分巨大的身躯和庞大的树冠,只是它将这一切都收藏在一个小山坳里。如同其它古树名木一样,它身上也挂着自治区级的保护牌,保护等级比河净屯的古樟还高一级,是特级,树龄1050年。

因对鸡毛松不熟悉,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鸡毛松,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2米;树干通直,树皮灰褐色;枝条开展或下垂;小枝密生,纤细,下垂或向上伸展。叶异型,螺旋状排列,下延生长,两种类型之叶往往生于同一树上;老枝及果枝上之叶呈鳞形或钻形,覆瓦状排列,形小,长2—3毫米,先端向上弯曲,有急尖的长尖头;生于幼树、萌生枝或小枝顶端之叶呈钻状条形,质软,排列成两列,近扁平,两面有气孔线,上部微渐窄,先端向上微弯,有微急尖的长尖头。雄球花穗状,生于小枝顶端,长约1厘米;雌球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小枝顶端,通常仅1个发育。种子无梗,卵圆形,长5—6毫米,有光泽,成熟时肉质假种皮红色,着生于肉质种托上。花期4月,种子10月成熟……”

要了解不熟悉的东西,就必须读一读这些科学的叙述,尽管十分枯燥却十分必要。眼前这棵鸡毛松,树高17米,胸径1米46,树冠有21米,比较符合上述特点,加上它年龄久长逾千岁,被列为特级保护对象,就毫不奇怪了。

据传说,这棵树也是有来头的:相传古代有两只凤凰,嘴里含着种子飞到这里,看到山下有一股甘泉,便俯冲下来喝水,张嘴时嘴里的种子掉到山坡上,春天来了,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今天的庞然大树。到了秋天,树上结挂着累累果实,引得各种飞鸟云集于此,吱吱喳喳,一时热闹非凡,它们再将树种带往四面八方,来年各处就会长出无数棵幼苗……

传说往往只是人们内心需求的反映,绿满天下,荫庇人间,这大概便是善良的人们最本真的渴望,也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作者简介:

潘大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职称,曾任贵港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小说家》《清明》《江南》《作品》《广西文学》《四川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出版有《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潘大林卷》、《南方的葬礼》、大林文集小说卷《穿过丘陵》、散文卷《没有电的日子》、长篇小说《黑旗旋风》等十余种。曾获广西区人民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