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扭师公戏有哪些关键步法?”“马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近日,覃塘区东龙镇社会事务和便民中心干部韦世策在壮族师公戏传承人何家前的家里主持师公戏展演,和群众说戏入神,不由自主地扭动起来,赢得阵阵喝彩。
韦世策曾任东龙镇文化站站长长达28年,如今,文化站虽已因改制而不存在了,但群众依然称其为站长。
据了解,包括师公戏在内,东龙镇群众文化红红火火,多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全国、全区、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这样的成绩,韦世策立了头功。韦世策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最近又获评“2021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闲不下来,他请“师公”上“高台”
“曾经,群众一听到师公戏的鼓点声,就认为村里有倒霉事,避之唯恐不及,那是迷信的说法,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韦世策呷一口茶,和记者聊起来。
1986年4月,家住覃塘区山北乡保和村的韦世策,根据组织的安排来到东龙镇文化站工作。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份闲职,偏偏他爱上了,还经常往村里跑。
据史载和群众代代相传,东龙自秦时起就有师公戏,清代同治年间一度鼎盛,民间称之为“唱师”或“跳师”,剧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赋予悠扬唱腔、古朴歌舞及明朗的节奏,形成地域色彩浓厚的壮师剧。由于多种原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壮师剧被列为“四旧”封禁多年,后来甚至有一些群众直接将它与“不吉利”“迷信”相提并论。
韦世策坚信师公戏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应为其“正名”。他1994年任站长后,将工作重点放在挖掘和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上。他几经曲折,找到本地民间师公戏传承人何家前。“我见到何家前时,有点激动,几天后和他一起说服多名群众到文化站排练,想把这个事捡起来,想不到一个小时内就有三拨人进来叫停。”韦世策说,面对压力,他一边暂缓排练进行解释,一边鼓励演员不要放弃。
有人反对,有人支持,韦世策从中悟到,必须要占领文化“高地”。令他欣喜的是,进入2000年后,经他多番动员,传承人同意牵头组建东龙镇师公剧团。他趁势而为,每天早早来到村里,和何家前一起搜集相关道具,整理、改编剧本,并组织排练,不少群众前来围观,偶尔也有人来叫停,但排练一直能坚持进行。
在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韦世策心中有数,悄然准备。远古时代的壮族师公戏,内容中不乏“命理”之说,正是这个明显的“擦边球”,导致其一度被封禁。韦世策在改编中去其糟粕,保留其中的忠、孝、礼、义、信、廉等中华传统美德,“高地”慢慢形成。他全程跟踪排练,拍照、录音、录像,为演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同时通过自学提高电脑操作水平,虚心请教上级,将日趋成品的多部剧目素材按要求逐一完善,形成合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上送申报。
几经波折,2007年,东龙镇申报的传统戏剧《师公戏》被列入首批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长时间隐于民间的这项传统文化,从容走上传承与发展之路。
石激千浪,民族文化放异彩
壮师剧重新“出山”,东龙人为之振奋。一石激起千层浪,韦世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挖掘民间文化的决心。
颇具传奇色彩的“东龙彩灯”,相传源于清末,当时广东花县潘氏家族逃荒来到现东龙镇北街,太公潘育龙靠剪纸、雕刻、画画等技艺赚钱养家,扎花灯技艺世代传承。韦世策在整理师公戏材料的后期,2005年找到“东龙彩灯”第四代传人潘铁明。
“全国都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龙彩灯有特色,我们努力一把,把彩灯‘挂’出去。”韦世策与潘铁明达成共识,进而共同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扩大宣传。2005年2月,潘铁明代表贵港市参加在沈阳举办的中华精品彩灯大赛,展品《七彩花灯》《斗牛彩灯》分别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灯彩)奖银奖和优秀奖,成为广西在此次参展会上仅有的获奖作品,也是东龙镇民间艺术作品首次挤进国家级评比先进行列的优秀作品。
东龙彩灯手工制作工序有十几道,要求精细入微,年轻人望而生畏,技艺面临失传。潘铁明携作品参赛获奖后,乡间一阵欢呼,但由于没有传承人,过后不久又归于沉寂。韦世策想到潘铁明的儿子潘闪权,于是多次提酒上门,“缠”着这个年轻人,围着火炉彻夜长谈,潘闪权终于答应传承这项手艺。
经潜心学艺,潘闪权的手艺不断精进。2013年11月,潘闪权制作的彩灯作品《走马灯》,在2013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中荣获银奖。
消息传回,群众大赞“东龙彩灯又出名了”。韦世策及时补充材料,积极申报“非遗”。2014年10月,“东龙彩灯”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潘铁明被认定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每一个地方,都有一座文化宝库。我需要挖的,远不止这些。”韦世策说,东龙镇人口近7万,其中壮族人口占70%以上,壮族山歌是最通用的表达载体。为此,他把壮族山歌与时代足音发展相结合,实现传承和创新的统一。他指导高龙村飞燕壮剧团表演的壮话山歌剧《过关》,讴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当地能人敢闯敢干的勇气,荣获自治区文艺汇演优秀奖。
以传承壮族山歌为抓手,韦世策实施两大计划:突出培养“拿得出手”的本土山歌手,抓紧培训少儿壮歌手,让壮欢文化代代相传。为此,20年来,他培育村屯文艺队共135支,每支队伍都有壮欢歌手,所唱内容应时应景,国策时事、壮家生活及美好希冀等等,在山歌对唱或村屯、乡镇文艺晚会上灵活体现。韦世策经常到不同村屯观看山歌对唱,以改革开放先锋为题材,组织全镇山歌赛,选拔出壮族山歌手覃如贵、黄秋菊分别参加广西首届、第二届歌王大赛,均获“广西十大民歌手”荣誉。在培育少儿壮歌手方面,从2015年开始,东龙文化站举办首届少儿壮欢节,引起社会良好反响,后连续三年举办东龙镇少儿壮欢节及文艺演出与培训,定期培训少儿壮歌手,覃如贵、黄秋菊、韦其贤等名歌手为10多名孩子授课。在孩子们高高低低的学腔中,韦世策很开心:“孩子们的热爱和有效的培训,是壮欢得以传承的希望。”
而那135支村屯文艺队,除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不能经常出演外,其余每年在东龙广场演出超200场,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大型文艺汇演,是东龙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节日。群众载歌载舞,从东龙唱到荷美覃塘景区,常年保持“高调”态势,向社会各界展现了不一样的东龙文化。
红色印记,不能忘记的历史
80多年前,东龙镇长岭村第一名共产党员梁宁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70多年前该村走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桂中支队前29团政委韦世汶,带领群众击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此,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被定为“长岭村胜利节”。
韦世策多次来到长岭村,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同时,收集、整理关于该村抗战的史料。2012年,他组织申报的“长岭村胜利节”,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东龙镇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战斗,近百名壮乡儿女壮烈牺牲。为纪念烈士,30多年前,政府建成东龙镇古堡垌两山革命纪念碑园,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桂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廖联原的手迹。碑园建成以来虽有修葺,但近年已是残损严重,杂草丛生。2021年,韦世策和覃塘区民间文化名人韦捷共同想办法修建。他带头捐款5000元,两人分头发动各界人士捐资7万元,争取上级拨款2.5万元,于2021年7月12日经公推后共同主持碑园重修工程,在原有主体上增设烈士英勇事迹碑林和园林景观。2021年11月25日,古堡垌两山革命纪念碑园重修工程全面竣工,东龙镇由此增添一处红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