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2022年市本级第一批公共租赁住房公开摇号配租仪式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举行,160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
6月10日,贵港市经济适用房西江悦府新接待中心举行开放活动,大量市民前往观摩,为党委、政府圆困难群众安居梦点赞。
“住房是民生问题,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郭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通过“租、售、改、补”等多种住房保障形式,让老百姓从“忧居”到“有居”;又从“有居”再到“优居”,帮助30多万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圆了安居梦。
配售型保障房让居者有其屋
港北区贵城街道的谭小青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因为没有房子,2012年前跟父母、兄弟挤住在一栋自建房。随着孩子出生、成长,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越发拥挤。
据悉,地级贵港市刚成立时,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
如何破解人民群众住房难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建设经济适用房是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1997年,我市开工建设第一个经济适用住宅小区,出台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销售文件。
去年4月,我市开工建设的经济适用房西江悦府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住宅3392套,成为我市建市以来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
经济适用房建设有效解决我市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2012年,谭小青通过摇号成为幸福家园业主。他们一家三口享受70多平方米、房价为800元/平方米的政策照顾。考虑到儿子马上要结婚,他又以市场价1200元/平方米价格补购部分面积。不到20万元,谭小青一家人就拥有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记者到来采访时,谭小青夫妇正在家里照顾小孙女,住房三房两厅两卫一厨宽敞明亮。老谭笑眯眯地说:“如果当年政府没有推出经济适用房,我们一家很难买得上属于自己的房子。”
至今,我市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054套,限价商品住房3096套,危旧房改住房3553套,房改房12802套。经济适用住房等配售型保障房为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拉动住房消费、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租、售、改、补多种方式织密住房保障网
走进港北区平安家园公租房小区,铁皮搭建起来的停车棚,一辆辆电瓶车整齐排列;老人和孩子正在草地边玩耍。林芳洁的四口之家就安在这里。“小区环境好,空气好,我家住房5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有厨房、卫生间,比之前在外面租房子强多了。”公租房解决了林芳洁一家住房的后顾之忧。
对于一些实在无法买得起房子的困难群众,我市推出“租、售、改、补”多种方式,织密住房保障网。
2007年,石羊塘公租房项目开工建设;十八大召开后,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翻开新篇章。至今,我市开工建设的公租房30257套,已分配入住28163套,总入住率93.08%;累计发放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8958户4880万元。城镇居民、乡镇学校、卫生院及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也使城镇低收入无房家庭圆了住房梦。
林芳洁夫家世代居住在船上,后来上岸建房子,十口人挤住在占地三四十平方米的“竹筒楼”。随着孩子们一一降临,“竹筒楼”已无法容得下更多人,林芳洁和丈夫只好出来租房子。平时,丈夫帮人开船,自己打零工,收入仅够生活开支。2018年12月,申请到公租房的林芳洁一家欢欢喜喜搬进平安家园小区。“房租便宜,附近又有小学,交通也方便。”林芳洁对现在的公租房非常满意。
2014年开始,我市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租房申请审核常态化工作机制。公租房严格执行“三审两公示”制度、年审制度,确保保障房分配公开公平公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退出租赁补贴保障7477户,退出公租房保障6700户。
从“有居”到“优居”
2011年,我市开启棚户区改造项目。十八大召开后,我市掀起棚户区改造热潮。棚户区改造主要解决城区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等老大难问题。
现年50多岁的李桂良,原来住在市中心城区江北大道地洞口附近,一家四口人就住在一栋狭窄的“竹筒式”老房子里,每逢下雨,门外道路都会积水好长一段时间,导致蚊蝇滋生,门窗都不敢打开。
2014年,李桂良家的房子所在片区列入震塘社区棚户区改造范围,市政府建设震塘棚户区改造安置区(现叫马鞍岭小区)作为该片区棚户区拆迁户的安置房。按1:1比例,李桂良一家分到两套安置房,总面积达253平方米。
“三房两厅两卫一厨,上下楼有电梯,楼距又宽,绿化又好。”李桂良对现在的新房子非常满意,“公路对面就是八一小学,菜市就在小区外20多米处,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比以前的老房子好太多了!”
至今,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棚改安置住房35970套,建设面积达39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7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数万居民即将“出棚进楼”。
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不断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让群众从“有居”到“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