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今年入汛以来气势汹汹的强降雨,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防汛工作责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以赴防汛抢险救灾,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月以来,全市连续发生了7次强降雨过程,其中6月12日以来经历了2轮强降雨。强降雨共造成25.59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5676人,紧急生活救助7320人,倒损房屋475户743间,直接经济损失2.69亿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高位推动 层层压实责任
据气象部门预计,我市6月17日到21日迎来新一轮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全市大部有大雨到暴雨,局部还可能出现大暴雨或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防汛救灾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到位,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月17日,市委书记何录春在检查防汛救灾工作时强调。
市委书记何录春、市长朱会东等市领导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多次到基层检查指导防御工作落实情况,全面压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突出抓好基层一线和行业部门责任落实,逐级逐项压实到底、传导到位。认真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村屯,落实到每一处危险区、每一个隐患点。
入汛前,全市各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完成修订,水库、水电站防汛应急预案和调洪方案全部备案到水利部门,全市所有的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开展1次以上应急演练。全市防汛抗旱251支队伍15089人随时待命出动;储备防汛抗旱物资274.74万件(套),包括编织袋202.28万条、麻袋16.6万条、救生衣8900余件、排涝设备200余台(套)、橡皮舟和冲锋舟120余艘等,切实保障防大汛、抢大险需求。
入汛以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了17次天气会商会、14次视频调度会,派出工作组18组(次)。每次启动响应后,市应急、水利、城市管理、自然资源、气象、水文等部门人员进驻市防汛办进行联合值守,随时向指挥部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向县(市、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开展防御工作,科学有效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全面排查 加强监测预警
桂平市江口镇三布村三面环江,今年5月,强降雨导致江水上涨,使得防洪堤官塘屯段发生了小范围的塌方,是该镇防汛工作的一个风险隐患点。针对近期强降雨天气过程,该镇镇、村干部联合群众,实行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隐患点及其周边的情况。“我们分成8个班,每3小时一班,对这一段河流的防洪堤进行无间断巡查。”桂平市江口镇副镇长练宇翔说。
我市各级各部门全面深入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和未完成整改的隐患,逐一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和期限,做到汛期不结束、排查不停止,隐患不解决、整治不间断。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实行最严格的管理。
6月13日6时许,覃塘区山北乡松英村闭屯九曲山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龙臻与乡、村干部对灾害隐患点进行例行巡查。10时10分,接到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信号后,龙臻再次到该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发现山坡局部有掉块现象,认为有滑坡的风险,立即组织受威胁的23户66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10时30分,该隐患点发生崩塌,崩塌体积约75立方米。由于提前转移人员,没有造成伤亡。
入汛以来,我市加强监测预警,气象、水文部门每天滚动对降雨趋势、水情变化的监测预报,水利、自然资源部门根据降雨情况,及时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叫应”基层,提醒做好各项防御措施。还通过组建防汛抗旱指挥群、地灾气象水文预报预警群、防灾减灾救灾群、应急救援队伍群等微信联系群共享预测信息,极大提升应急处置的效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7日,我市发生突发地质灾害49起,其中崩塌32起,滑坡14起,受威胁群众74户313人,学校师生1830人,已撤离群众258人,无人员伤亡。
同时,我市强化预警和响应紧密衔接,严格做到“凡‘红’必应、凡‘红’必停”。入汛以来,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1次,市县两级共启动洪涝灾害预警响应31次,其中二级响应2次、三级响应16次、四级响应13次。
迅速行动 抢险救灾救援
6月12日上午,桂平市紫荆镇田心村一在建工地发生内涝,42名群众被困临时板房。桂平市消防救援大队闻警而动,迅速出警,经过3个多小时的救援,成功将被困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6月13日15时许,港北区大圩镇大圩村一养殖场内涝,1000多头猪被困。城东消防站出动4辆消防车、24名消防救援人员前往处置,有效挽回群众财产损失……受暴雨影响,截至6月18日8时,我市共接到抗洪抢险救援类警情22起,出动消防救援人员328人次、车辆54辆、舟艇13艘次,营救被困群众89人,救出群众牛20头、猪1200多头,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入汛以来,我市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高效处置应急情况。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灾情一线抗洪救灾,始终把人员转移避险作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最主要措施落到实处,一旦有险情迹象,立即采取“撤、封、管、停、疏”等应对措施,确保应转尽转、不落一人。
6月10日至13日,市中心城区遭遇多次强降雨,且木兰河路段受山洪爆发影响引发山水倒灌市政道路,城区多个路段积水严重,公用设施受灾情况严重。6月13日至14日上午,全市各中小学校全面停课。面对汛情灾情,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一手抓防汛抢险救灾,一手抓灾后重建,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市公用中心全体人员克服恶劣天气影响,持续加强积水点巡查,动态了解各积水路段积水情况,做好现场警示告知标牌,采取掀开井盖、清理阻水障碍物等方式对严重内涝积水点进行现场应急排涝。该中心累计出动人员150多人次,投入抢险车辆15台,抽排水装备2台,抽排积水面积约8万平方米,处置积水点约60多处,恢复交通20多处。
强降雨导致贵港4条35kv、21条10kv供电线路故障停运,停电用户达137753户。市供电部门紧急启动防风防汛IV级应急响应,累计投入应急和抢修人员387人次,车辆174车次,发电车2辆,发电机20台。截至14日11时许,已恢复供电3条35kv和15条10kv线路。
6月12日上午,市防汛抗旱应急抢险中队派出1辆排涝车、16名指战员携带1台发电机组、2套大功率排水泵到市职业教育中心进行排涝除险工作。经过近12个小时连续排涝作业,共排水约11000立方米,市职教中心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至6月15日,全市中小学校基本复课,全市防汛形势稳定安全。面对6月17日到21日新一轮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我市发布可能出现2—5年一遇的洪水预警,启动地质灾害黄色预警Ⅲ级响应,全市上下严阵以待,众志成城迎战汛期“大考”。
“我市将继续密切关注汛情变化,强化监测预报预警,落实‘叫应’机制,强化指挥调度,完善联动响应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严防死守,闻令而动,确保预警信息传递到点,救援力量迅速到位,救援物资及时到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文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