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市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深入推进“五大振兴”,加快建成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港口城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全市形成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的喜人局面。今日起,贵港日报推出《我们的新时代》栏目,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各行各业奋斗者奋力前行、勇开新局,不负梦想、不负时代的故事,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贡献贵港力量。敬请关注。
“大姐,昨晚通宵干活了,今晚五点来也行、六点来也行。”今年春节前夕,港北区水果供销中心,大冷天,一个衣着单薄、戴着眼镜、满脸疲惫的小伙子,声音沙哑地跟中介恳求,希望赶在年前帮果农把柑橘卖完。
小伙子叫陈国创,今年35岁,是贵港市勤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把梦想写在脚下的年轻人。
陈国创是港南区瓦塘镇人,大专毕业在外面闯荡多年后,于2015年回乡创业——拿出自己攒下的5000元,老爸支持10000元、兄弟借8000元、老表先赊化肥,一个小农资店就这么张罗起来了。
干上农资生意后,陈国创仍不满足,于是又种植砂糖橘;为了卖砂糖橘,又跑起了市场。小伙子的人生道路越跑越宽敞。
“去年卖了多少果?”今年3月底,记者到陈国创在瓦塘镇的果园采访。陈国创除了种柑橘,现在更大的业务是帮果农洗果、打包、销售。
“300多万斤。”陈国创坦诚地告诉记者,去年冬天天气寒冷,受霜冻影响,许多来不及卖果的果农损失惨重,但听从他建议的果农,基本还能赚些钱。
“你对市场这么了解?”记者心存疑惑。
“这是多年来的观察。”陈国创介绍,一般水果刚上市最得价,中间高峰期则价贱,到最后又有可能涨价。但最后涨价的则有风险,有可能受天气影响——如去年冬天则基本“全军覆没”。
在陈国创果园下车,沁人心脾的柑橘花香扑鼻而来,四五个工人正在用割草机除草,园里蜜蜂嗡嗡、蝴蝶翩跹,好一幅“人勤春意闹”图景。
“要想卖得好价钱,果的品质必须过硬。”陈国创向记者介绍,只能人工除草,施放有机肥,减少喷药,努力种植绿色、有机水果。
“除完草,马上落花,之后施肥……”这是一片90多亩的柑橘果园,陈国创一面查看柑橘花开,一面叮嘱在旁边工作的工人。
安排好工人工作后,陈国创驱车到香江村看望自己服务的对象、果场主甘静音。
甘静音种植19亩沃柑,去年听从陈国创的建议,提前卖果卖了个好价钱,赚了七八万。“创总熟悉市场,懂技术,人又实诚,我们信赖他。”甘静音告诉记者。
“阿创,下一步要怎么做?”一些果农听说陈国创来了,都跑过来向他请教。陈国创细看了甘静音的果树后给出建议,“清明节前后保花保果,之后施肥……”
“创业时有没有碰到过困难?”
“困难多了,几乎每做一件事都存在困难。”陈国创告诉记者。
“在想躺平的时候,供销社曹主任拉了我一把。”陈国创告诉记者。时任瓦塘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曹昌健鼓励他,“只要坚持住就能够成功。”
在供销社的帮助下,陈国创重新扬帆起航,把店面扩大到四间,两间堆肥料,一间卖农药,一间做办公室。
2019年至2020年,陈国创通过贷款连上两条洗果生产线。2021年,把两条生产线搬到交通便利港北区水果供销中心,把事业继续做大。
有了洗果中心,我市的水果就不用到外地洗,吸引了大量客商到我市采购。果农卖果每公斤也比之前高出2角至4角钱。
“未来要做好三方面服务:一是生产,如农资、农技、修剪等;二是销售,如清洗打包、代销代购、电商等;三是大数据和金融。”一天,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黄品清找陈国创问政,听了陈国创的想法后,黄品清也从口袋掏出一张图纸,两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新时代,让自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陈国创告诉记者,从创业之初就得到亲朋好友帮助,之后,供销社又教种柑橘,跑市场。“所以要好好工作,不能辜负这个美好时代。”陈国创说。
作者: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