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丽带领学生到校园观察桂花盛开的情景。(受访者供图)
“我们班杨欣洁、周柏臻的作文登上了《贵港日报》,徐胜刚的作文发表在《趣味作文与阅读》,梁茵琪的作文发表在《创新作文》,让我们为他们鼓掌!下面,我要奖励他们每人一份礼物——一本课外书。”1月15日,在港南区桥圩镇中心学校五(4)班的语文课堂上,掌声不断,语文老师凌丽正在给班上获得作文发表的同学进行奖励。
近日,凌丽入选2023年马云公益基金会“乡村教师计划”名单。
1998年9月,凌丽入职桥圩镇中心学校,一干就是25年。她日常爱好写作、写诗,已经创作过200多首诗歌和若干散文,先后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刊物上发表过近100首作品,曾经多次获得广西级的文学奖项;先后荣获贵港市优秀乡村教师等称号。目前,凌丽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漆诗歌成员、贵港作家协会理事、港南作家协会副主席。
诗意旅程就此开启
桥圩镇中心学校约三分之一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这些孩子大多腼腆,不善表达。但诗歌的出现,给了这些孩子新的生活意义,让他们找到了表达内心世界的出口。
“老师,您看看我写的这首《带刺的玫瑰》。”2019年春季期,六(2)班学生蒙淳鑫和杨乐熙听说数学老师凌丽是个作家、诗人,开心地拿自己涂鸦的小诗让凌丽老师看。“花瓣如洋葱,一层又一层的,当我想把它摘下占为己有时,却触碰到了它防护的武器……”凌丽惊喜地发现,这些孩子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恰恰是创作的精髓之一。
看着这些美丽的句子,凌丽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些生活在乡村里的孩子,拥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可以教孩子们学诗写诗,让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白,给孩子们一个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同时,写诗还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诗意旅程就此开启。2019年秋季期,学校安排凌丽教语文。凌丽就“名正言顺”地带着孩子们去采风。校园的桂花开了,她就引导孩子们联想:“小小的桂花,少的样子和多的样子,是怎样的呀?”
“有的孤零零地开放着,有的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
“桂花,在微风轻拂下,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呢?”
“桂花在树上欢乐地跳舞,有的害羞地躲在叶子哥哥的后面,不敢露脸儿……”
一问一答中,孩子们的表达逐渐清晰,那些结着美丽诗意的句子,也缓缓流淌出来:“一根树枝上有许许多多的桂花,有的垂了下来像一个小小的皮球倒立在枝上,有的是长在叶间的,静静地站着……”
“很多孩子变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凌丽说,每次校园里有什么变化,她都会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采风,让他们先观察事物的变化,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采风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整理成文,再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孩子们用诗歌来记录生活,表达自己,难过、开心、无聊、有趣等情绪都被记录在自己的小诗里。他们也更加愿意敞开心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观察、学语言、学表达、学创造,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4年多来,凌丽带着学生们写下诗歌百余首。诗歌里的美丽风景、飘逸想象也具象为一粒粒种子,在孩子们内心生根发芽。不仅如此,她的每节课,都被她生动活泼地演绎,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黑白双煞”班主任
孩子们受到诗歌创作的熏陶后所展现的积极变化,让凌丽看到了创作的更多可能性。对很多孩子来说,写作文是痛苦的,但在凌丽的班上,作文课是最受欢迎的,有的学生甚至连生病了也不愿意落下一节课。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已被种下写作的种子,而播种的人正是凌丽。
凌丽有一个别名叫“黑白双煞”班主任。
“她之前喜欢穿白裙子,可是小儿子出生后,怕儿子弄脏她的白裙子,她就总穿黑裙子了……每周黑白裙子替换着穿……”
“她来教室后,便会触发她的‘身体机关’,眼里便会发出‘激光’‘啾啾’射出去…… ”
“平常,凌老师是‘温柔小白花’,在我们上课搞小动作的时候,她就会化成‘黑色霸王花’。但我还是很喜欢凌老师,她常常带我们出去采风,让我们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使我们的写作有了很好的素材。”
“我很感谢凌老师,把我们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如果小学毕业了,我会舍不得凌老师。”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为了给孩子们找素材,她还专门开设微型活动作文课,带着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奶茶的过程、去参观羽绒枕生产,带孩子们去动物园、博物馆研学等,给学生创造环境,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学生们在参加活动前,我都会发给他们一张研学单,让他们列出研学的路径,然后画出地图,每个地点需要寻找5个观察点,带着目的去参观,他们就会观察得更细致,学有所获。”凌丽坦言,“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只有感兴趣,孩子们才会主动学习。”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小有成就,一路走来,凌丽深知开展写作教学的不易。于是便有了推动写作教学体系化发展的想法,设计《小作家活动作文课》,通过采风、坐谈、创作、改稿、发表、领稿费6种实践活动,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教学路径。
“我希望,将多年来积累的写作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加入到写作的队伍中来,用创作滋养更多孩子的童年。”凌丽做了一个《“微点+结构”小学作文分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微点就是把单元作文需要到的能力训练渗透到单篇课文的教学当中,而结构就是每一次习作,她都会根据习作目标,从文章的整体布局,给学生作一个结构方面的引导。这样一篇作文有了一个结构再把内容填进去,它就可以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更是要让写作成为孩子们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渴望,让孩子们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凌丽说。
凌老师的“小心机”
凌丽喜欢分享自己的作品,这是她的“小心机”。面对学生的赞叹,凌丽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也可以。”她鼓励学生:“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然后她还会告诉孩子们,写出好作品需要积累好的词句,更需要积累阅历,这两者都能在书本中获得。
凌丽还在班里举行“我的乐园”主题诗歌征稿比赛,分为红黄蓝绿青橙紫,各奖励1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名。然后把自己写作得到的稿费,当作获奖孩子们的稿费,以此来激励他们。
在凌丽的影响下,班上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阅读,从课堂上推荐的读物,慢慢拓展到其他经典作品。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拿起笔写作,并与凌丽分享自己的文章。每当这个时候,凌丽都会逐字逐句地给予孩子们指导。
“只要肯写,就会有提升。”在凌丽看来,语文的意义在于创作,创作的前提是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从爱好写诗的文艺青年,到三尺讲台上的师者,凌丽用自己的热情让孩子们感知到学习语文是件充满乐趣的事;将自己心中的山川湖海化作对孩子们的启迪,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孩子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