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人民法院有3个派出法庭,分别是东龙人民法庭、石卡人民法庭、五里人民法庭。长期以来,这3个法庭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以悉心、用心、暖心“三心”护民意,聚焦民生“大事小情”,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东龙法庭、五里法庭获得全区“广西示范人民法庭”的荣誉称号,全院获得“广西示范人民法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悉心调解,多措并举解民纷
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前哨站”,充分发挥调解作用,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是人民法庭的重要任务。
“我肯定要离婚!”
“离婚可以,但这房子和孩子的问题谈不下来,一切免谈!”
在一起婚姻家庭纠纷中,当事双方婚后共同生育一个孩子,到东龙法庭提起离婚的诉请时,已经积了一肚子火气,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矛盾十分尖锐。承办法官为了缓和双方情绪,在庭前调解阶段分别做双方思想工作,耐心地劝导他们。在妥善安抚双方情绪平稳后,法官又逐一解答双方提出的问题,并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告知双方当事人虽感情出现问题,但仍应依法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确保未成年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坦诚长谈后,双方当事人对房产、孩子的抚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共同签订了调解协议,并承诺离婚后定期了解未成年孩子的成长情况,不拒绝或者怠于履行家庭教育。
据悉,今年以来,该院共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106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家庭教育令》373份,在抓好调解工作的同时,尽量避免后续纠纷,以防未成年人受到伤害。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是人民法院确立的民事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近年来,该院在强化民生案件调解意识的基础上,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调解,以座谈会形式,组织调解率较高的法官交流、传授调解经验,提升调解成功率;依托“红格善治工程”和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做实“前端源头预防、中端多元化解、末端综合治理”的“三端解纷”工作新格局,推广东龙法庭的“三老调解联络站”、五里法庭的“三五议事会”等多元解纷机制,建立“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点”,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用心办理,绿色通道解民忧
23名农民工的烦心事就这样解决了!
老覃直赞,五里法庭反应够快!够及时!
老覃和其他22名农民工一起被徐某兄弟俩雇到覃塘区三里镇从事种植工作,双方约定了工资标准及发放形式。在工作期间,徐某兄弟俩未按时发放工资,老覃等23名农民工多次追讨,徐某兄弟俩总以各种理由推脱。后经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到期后,徐某兄弟俩仍有工资未支付。无奈之下,老覃等23名农民工便将一纸诉状交至法院。
收到案件后,五里法庭迅速反应,果断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承办法官考虑到原告人数众多,且年纪较大,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快速组织双方进行调解,采取“背对背”“面对面”的调解方式,避免双方矛盾激化,同时结合情、法、理,耐心开导双方当事人,讲明法律后果。在承办法官的努力劝说下,徐某兄弟俩当场向老覃等23名农民工支付了部分劳动报酬,剩余部分则在约定时间前支付完毕。
覃塘法院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涉民生案件启动一站式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秉持用心用情办好群众“大事小情”的原则,为涉民生案件特别是涉及农民工的欠薪纠纷实现“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调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今年以来,全院联调涉追索劳动报酬、劳动争议纠纷案件179件,切实让烦心事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暖心帮助,司法为民解民愁
“老人家,您究竟遇到了什么难处?”石卡法庭的工作人员关切地询问已经结案仍到法庭诉苦的当事人亲属。
在这起婚姻纠纷中,被告男方身患重病,双方约定孩子由女方抚养,但两人却为抚养费和探视权争执不下,后经调解协商后,两人达成调解协议。然而案子已调解结束,被告的父亲却多次到法庭诉苦,称被告患病严重,不但失去孩子抚养权,还办不上低保。法庭工作人员多次追问缘由,但老人无法表述清楚。
虽案件已结,但秉着司法为民原则,承办法官仍积极帮助被告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案后回访,法官了解到其真正的困难之处后,又到社保了解其家庭申办的具体情况和办理低保需要的材料,并出示该案调解协议以佐证双方财产分割情况,努力帮助当事人解决燃眉之急,协助其办理低保。
该院不断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多元需求,以实际关怀与帮助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针对部分案件已调解成功,但当事人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承办法官不是办完就了事,而是通过案后回访等形式保障他们的权益。今年以来,该院除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困难的当事人外,还对47件涉民生案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缓、减、免共15万余元,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执结涉民生案件322件,执行到位金额1072.96万元,彰显司法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