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覃塘区 > 正文

壮乡人民的知识摇篮——探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

2024-09-2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杨小露  

由壮族飘逸的舞带组成的校徽、富有壮族风土人情的民族文化长廊、色彩鲜艳的民族装饰画……近日,记者走进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感受这所壮乡人民的知识摇篮的独特魅力。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该校获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梁耀田介绍,近年来,该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当地壮族文化精髓和校园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积极开展壮语言学习,挖掘保护壮族文化,立德树人,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用心保护好壮族文化

“大家跟我念‘dingjgu’,这是铁锅的意思,注意发音时舌头是顶着上颚的,‘aenringgj’是碗柜的意思……”走进蒙公民中,老师正在使用自治区统编教材《壮语文基础知识》给学生上壮语课。

蒙公民中是广西进行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的35所民族初级中学之一,也是我市唯一一所进行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的初级中学。现有壮族教师62人,占教师总数的83%;在校壮族学生886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7%。

“近10年来,我已经不担心壮家小孩不懂讲普通话,反而担心他们不懂讲壮话。现在,我仍觉得教师在教孩子学习标准普通话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习壮话。”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正高级教师胡榜航一语道出壮汉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胡榜航对壮语的担忧不无道理。2013年,胡榜航到蒙公镇英峨小学走访,他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试图用本地壮话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当他用熟悉的壮语提问时,学生却以标准的普通话回答,这让他感受到民族语言传承的紧迫性。他发现,不仅学生在与外人交流时讲普通话,他们回到家里,与兄弟姐妹甚至爷爷奶奶也都讲普通话。

1981年,胡榜航进入广西壮文学校学习壮文,在壮文教学上耕耘了40多个春秋。为了探索壮汉双语教学新路子,胡榜航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制订出蒙公镇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并通过办培训班、以老带新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壮汉双语教学教师。

在胡榜航的推动下,蒙公民中深挖壮乡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编修《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研究实践》《壮汉双语教学对学生汉语文习得帮助研究与实践》等校本教材,弥补学校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短板和缺失,帮助师生更深入地解读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寻根、溯源,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知、认同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让“那”文化走进学生课堂

“欢迎学弟学妹到‘那博物馆’参观,这里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壮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学生张泓成为七年级新生参观学校“那博物馆”的讲解员。

看着张泓对博物馆里的藏品如数家珍,许多新生都误以为张泓是壮族人。“我是汉族的,到学校学习之后对壮族文化很感兴趣,就想去学。”张泓说,2022年当他第一次踏入“那博物馆”时,那些古老的农具、斑斓的民族服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壮族文化气息,瞬间点燃了他对这个民族及其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校开设的壮文课让张泓学习到壮语的基础知识,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到复杂的历史故事,每一次发音的纠正、每一段历史的解读,都让他与壮族文化之间的距离悄然拉近。2023年4月,经过层层选拔,张泓成为“那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展现出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是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张泓说,在深入了解每一件农具背后藏着的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后,壮乡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能像壮族人民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考上理想的高中。

如何将民族文化与教书育人更好结合起来?这是蒙公民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此,该校联合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创建“那博物馆”,共收集和展出壮族生产生活用具、古壮文手抄本等实物、文献资料623种1103件。该校还创建了一条长72米的展示民族团结、壮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文化长廊”,以及供师生课余休闲阅读的“民族书屋”等,通过对壮乡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挖掘,为学生营造了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此外,该校还设有民族书画、体育、音乐等社团课程,帮助学生感受与探索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让师生更直观地了解壮族风土人情。

“学生的精气神有了,在民族文化教育的熏陶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学生的耐受力和专注力也有了显著提高,综合素养得到了稳步提升。”梁耀田说。

同根同源同心筑梦

“最近她在学校表现挺好的,学习很用功,但是话少了点,我想着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困难?”9月24日中午放学后,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李起荣在电话里与学生家长用壮话热络地交谈。

“这边几乎都是壮族群众,老一辈不都会讲普通话,这时用壮语沟通会让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顺畅。”李起荣告诉记者,在农村,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每当他家访或下乡走访时,面对年迈的爷爷奶奶,讲壮语成为他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不会讲壮语,连门都进不了。”李起荣笑着说,壮语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

“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把壮乡人民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李起荣表示,壮语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生于斯长于斯的他觉得更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壮族文化,上好民族团结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学会壮语,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壮族文化,蒙公民中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民族文化教育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交流活动,要求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能上民族团结教育课,对在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激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

近年来,该校获评为全国文明校园、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贵港市义务教育常规管理优秀学校等,并获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