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覃塘区东龙镇农昌村田蓬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向各家各户,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交错点缀在道路两旁,群众坐在小公园里聊家常……这是覃塘区村屯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不断迈进的缩影。
近年来,覃塘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工作亮点纷呈。
创新“四项内容”:推动农业产业联营体改革
覃塘区在广西率先创新探索推进“农户+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龙头企业”模式的农业产业联营体改革,出台《覃塘区关于推进农业产业联营体改革(2021—2023年)的实施方案》《覃塘区农业产业联营体奖补方案(2021—2023年)》等配套文件,利用2021—2023年三年时间打造“千万亿工程”即建立1000个农业产业联营体、完成30万亩农业产业联营体基地、实现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助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该区农业产业联营体改革以四项内容为核心,即创建新型农村承包联合经营体,推进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队伍的培育,推进农业产业专业化、科技化;构建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业产业社会化体系建设;建立利益联合机制,推进形成农业全产业链。改革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合作社为基础,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平台,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利益联合机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目前,覃塘区建成93个农业产业联营体基地,签约入股面积2.6万亩。2022年上半年,30个水稻产业联营体基地实现稻谷总产量3990.45吨,产值达1137.82万元,入股农户人均增收132元。
打造“数字三农”: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
覃塘区作为第三批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广西首个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紧紧围绕智慧富农、智慧助农、智慧惠农的工作思路,以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数字化,以智能灌溉系统促进农业种植数字化,以全进全出养殖模式促进农业养殖数字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功流转交易农村产权163宗,智能灌溉覆盖60个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全进全出养殖模式应用到128家规模养殖场。以数字技术为媒,创新探索稻米“云认养”模式,提升稻米产业附加值,建立起农户与消费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合作模式,农户与村集体签订协议,村集体提前支付稻田部分收益,并组织统一加工、包装、邮寄。目前,覃塘富硒稻认养项目第一期上线“云”耕水稻3.3万平方米,已经认养2000平方米,成功交易“云认养”订单600多个。
加强“五治联动”:推动乡村实现高效治理
积极推行“红格善治工程”,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推动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覃塘区通过实施“头雁建设”工程,提升村党组织领导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进一步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实施“雪亮工程”,推进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调解室建设,以“一网二室三中心”为载体,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覃塘,提升基层法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和培树一批道德模范,推动乡村“德治文化”建设,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文明风尚;探索“数字网格+智慧乡村”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立数字网格,建设“智慧乡村”系统;完善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优化、治理能力提升,基层组织更紧密联系群众。覃塘区群众安全感连续7年排全市第一,5次获评为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县(市、区),4次获评为全国信访“三无”县(市、区),并获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区。
聚焦“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覃塘区坚持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通过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文旅融合,实现农业农村、交通、教育、体育等领域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田园艺术景观、旅游风景道、自行车绿道公园、主题研学、房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新载体,成为游客和村民乐享生活的新体验。同时,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龙头,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推动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与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民族风情小镇创建相结合,形成景城联动、景区带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涌现了荷美覃塘·湖美四季、九凌湖、灵龟宝山、布山古郡、布山那乡乡村旅游核心示范区骑行绿道等一批乡村旅游和民宿集聚区,培育了布山那乡、花山茶海、世外桃源等多条具有桂风壮韵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去年前三季度,覃塘区累计接待游客310.71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34.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