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北乡坚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干办实事、暖民心,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禾美壮乡 诗意田园”的山北新风貌。
坚持“党建带动、党群联动、改革驱动、资源互动”工作思路。持续推进“三清三拆+”、发展特色产业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逐步将山北村上覃屯打造成为生活舒适的乐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树立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充分发挥统战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力量,组织辖区内爱心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到上覃屯参观指导,争取爱心企业给予结对资金、项目等支持,广泛动员社会爱心企业助力新农村发展。截至目前,爱心企业捐款捐物约31万元。积极争取向上级项目提升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已竣工的有三个。
改革先试,探索农业经营集约化。党建引领改革先试,将改革难点当“铺路石”,痛点当“磨刀石”。开展“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活动,积极探索“点状供地+组合供地”用地模式和农业利益分配新模式。协调解决灌溉用水、设施农用地审批、良种补贴等问题4个,加快田网、路网、渠网、设施用地网“四网”同步建设。土壤改良5260亩,1200多亩联营体核心区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夯实联营体建设基础。迅速成立联营体改革临时党支部,实行党员带头做工作,带头签协议,共召开户主动员会12次,上门与群众“谈想法、说形势、讲政策、算收入账”800多人次。持续挖掘乡村振兴人才,分层分类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将种养大户、农机农技能手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全乡累计遴选、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8人。
持盈创新,探索增产增效最大化。山北乡在联营体基地探土地综合利用新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推动农户增收。一方面,利用玉米、大豆等“短平快”作物生长特点,积极探索推广季节性作物轮作、复合种植等土地综合利用新模式,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大提高了旱地的复种指数及光能、养分利用效率,实现了土地不闲置,“一地多收”。目前,山北乡已经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60多亩,一个种植周期产出玉米约6万斤,大豆约1.8万斤,产值约12.6万元。另一方面,在水稻产业联营体基地大力发展“稻鸭共养”生态农业,累计投放鸭苗1000多羽,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高。
▲覃塘区水稻产业联营体示范基地
提升乡风文明,引领移风易俗树新风。山北乡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党群共建的移风易俗新模式,涵养和谐民风、文明乡风、社会清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色增亮。通过村党组织引导,全乡深化拓展“一组三会”48个,构建红色小网格190个,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11个,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引导干部群众破除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沉浸式”宣传,发放移风易俗宣传资料5000多份,悬挂横幅、标语145条,完善文化墙画95幅、农家书屋11个、文化活动室11个,举办文艺汇演8场次,评选出覃塘区最美人物3名、“文明家庭”6户、“十星级文明户”8户、“清廉家庭”2户,将移风易俗工作和道德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掀起崇尚好人、礼遇好人的文明新风。
大力实施“红格善治工程”。以组建、敲门、清零等三大行动助推服务群众精准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地域相邻、规模适度、界定清晰、无缝覆盖、方便服务”为原则,结合行之有效的“一组三会”村屯事务运行模式,构建“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中、事在格上、格事尽知、事在格了”的网格管理体系,以精细管理推深做实网格管事。推行“红格善治工程”以来,共设置中网格11个、小网格190个、专属网格12个,网格服务阵地延伸到家家户户,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效能。目前,山北乡通过网格解决隐患问题34件,化解信访矛盾纠纷36起,实现一大批小微矛盾纠纷在“格”内发现、化解,有力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
▲山北乡党建引领“红格善治工程”作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