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讯 “法院是真正‘一碗水端平’,现在案件顺利调解,让公司有了喘息机会,经营无后顾之忧!”近日,创业青年卢某因销售假冒产品虽“挨了板子”,最终甘心认罚并衷心表达对平南县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感谢。
卢某在平南城区经营一家装饰材料经营部,销售各类装修材料。2024年2月,平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投诉,该经营部销售假冒某知名品牌的瓷砖胶。经核查,该经营部存放在仓库及已售出的假冒瓷砖胶共475包,货值近1.3万元。卢某这是再次“被逮着”。此前,该局曾在该经营部当场查获、没收假冒瓷砖胶并对卢某处以罚款4000元,没成想卢某重蹈覆辙,该局经法定程序对此作出从重处罚,没收涉案的假冒产品并罚款17.5万元。
“天价”罚款兜头砸来,卢某惊呆了。他认为过不至此,为此一头扎进控诉泥潭,先是提起行政复议继而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巨额罚款。
该案承办法官覃鸿坚仔细查阅卷宗后,预判该案争议焦点并非“事实不清”,而是执法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与群众对过罚法治认知之间的不相匹配。为达到实质性化解争议目的,覃鸿坚试图通过调解寻求“优解”。
“自上次被缴没并罚款后,剩在仓库里的瓷砖胶是留着自用的,没有再次销售。”面对巨额罚款的压力,卢某坚称监管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事实不清。
为厘清事实,办案法官进一步向该局了解情况。“根据家庭装修习惯,不需要如此数量之多的瓷砖胶,也不会在同一房子混用多种型号或品牌的瓷砖胶。”谈及该案核查经过,该局执法人员认为卢某拒不改正违法行为,一年内两次因相同违法行为被查处,应依法从重处罚。
办案法官认为,当前双方各持己见,没有和解的意向,不如先开庭,在审理过程中寻找调解的机会。
“既然大家有机会面对面交流,不妨说说各自想法吧,有商有量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经过庭审,办案法官察觉卢某已扭转避重就轻的想法,内心已认同违法应当受罚的事实,便抓紧破解僵局的间隙,继续进行调解。
原来,卢某真正的担忧是罚款金额太高了,加上资金周转困难,实在无力承担。“如果通过法律强制手段执行,不仅可能达不到教育惩处目的,还加重公司经营压力,让公司失去‘造血’机会。”法官向该局代表分析现实困境,该局代表闻言由严肃转为温和,考虑着过罚相当的可能性。该局代表们商量后表态,罚款不是目的,通过执法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保持市场活力才是目标。
由此,争议与分歧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化解,卢某与该局代表当场达成调解协议,该局没收涉案瓷砖胶452包,罚金由17.5万元降为5万元,分三期缴纳,在2025年12月31日前结清。至此,一场行政争议在法院调解下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