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南县大力发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多个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多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残留、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安怀镇旺官村良种场屯,一片占地2000亩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平南县重要的水稻高产基地之一,这里不仅是粮食稳产增收的“粮仓”,同时对周边生态环境十分友好,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鲜活样板,展现着现代农业科技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魅力。基地通过运用诱瓶、性迷向等绿色防控技术,为水稻生长保驾护航。
“实现了水稻高产、减少用药、绿色环保的三赢。”平南县植保站站长全达万介绍,该示范区三种绿色防控的技术:一是食诱技术,通过提取作物的气味,引诱害虫;二是新引进的性迷向技术,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三是免疫诱抗,通过提高水稻作物的抗逆性,达到抵抗病虫害的效果。
走进田间,诱瓶分布在稻田各处,宛如静默的“猎手”。这些诱瓶运用食诱技术,提取作物散发的独特气味,将害虫精准引诱其中,而后进行捕杀,降低了虫口基数。
性诱技术利用昆虫释放性信息素原理,仿生合成目标害虫性信息素化合物,通过诱芯释放到田间,引诱雄性成虫至诱捕器诱杀。
性迷向技术则利用缓释材料在田间释放高浓度的二化螟性信息素,掩盖雌虫位置,使雄虫难以找到雌虫而大幅减少产卵数量,有利于虫口密度下降。
在田埂边的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白天吸收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储备起来;夜晚利用光电原理与波振技术,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将害虫如磁石般吸引过来,使其扑向灯周围的高压电网,瞬间被触杀。多种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严密且高效的 “绿色防护网”。
而以赤眼蜂为代表的生物防治手段,以虫治虫,守护稻田生态平衡。
“这些技术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效的。相比于农药防控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同时具备更高的环境友好性,保证稻米绿色环保。”全达万表示
与传统农药防控相比,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成本更低,还能有效减少农药残留与污染,产出的稻米更加绿色环保。示范区目标任务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0%以上;提高稻谷产量和品质,亩节本增收50元以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