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出时,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以外的地方查看到鱼池的情况,还可以远程操控。这要是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一出家门就惦念着鱼塘没人管理。”6月21日,记者走进覃塘区大岭乡江兴村的大棚养鱼基地,只见基地负责人李色用正通过手机App查看鱼池的水质状况。这个水质监测系统是李色用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自主探索研发的,把物联网布局到鱼池,依靠科技力量,成功开启了“智慧养鱼”新模式,成为致富增收的新手段。
李色用从事养鱼业多年,一直以来在养鱼之路上不断研究、探索。2020年他和伙伴合伙成立了广西智有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流转土地15亩建成淡水鱼养殖基地。李色用越做越有干劲,一切都在按照预期走。但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养殖管理智能化,这是李色用和伙伴们一直想要突破的瓶颈。
该公司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参观先进、智能化管理的养鱼基地,探索与高校合作新模式,自主探索研发水质管理系统,并在基地投入使用。“都说‘养鱼先养水’,我们就把切入点放在水质监测上,效果很不错。”李色用说,他们在鱼池里安装传感器,并在池边安装摄像头,把鱼池边的表箱,连接至公司内部的监控中心,利用网络大数据监测,通过手机软件查看鱼池水体的酸碱度、水温及水里的含氧量等水质实时情况,还可对照历史数据,精准分析水质的变化。
“不同品种的鱼对水体的指标都有不同要求,根据不同鱼类的不同要求,导入不同的数据,并通过传感器采集水体水环境数据,进行渔业机械智能化操作、运行,让鱼类养殖达到精准化管理。”该公司技术员说。目前,公司共建有96个鱼池,养有青竹鱼、赤眼鱼、花斑鱼、罗非鱼等多个品种。
“有了这个系统,实现精准化管理,可以促进高效增产。”技术员说,通过“智慧养鱼”,预计基地年产商品鱼约10万公斤,年产值200多万元。预计此外,“智慧”养鱼还保证了水质生态,极大提升了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研发更多智能管理系统,争取尽快实现无人化养鱼目标,并大力推广这种‘智慧’模式,带动周边更多的养殖户发展‘智慧’养鱼,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用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李色用说。